2013年12月8日星期日

夏威夷 Maui 5 日度假

Untitled

之前一直没有去过夏威夷,不仅仅是 Hawaii 这个大岛,而是任何一个岛,所以当有朋友提出感恩节去度假时我立即就决定加入了。提前一个半月买的机票,已经需要 $850。朋友们选择了去 Maui 这个岛,我没有意见,所以就让她们决定具体去看什么。有人想上 Haleakala 山顶看日出,有人想到 Hana,也有人想去 Lahaina 吃 Lu’au,当然少不了在沙滩晒太阳和浮潜(snorkeling)。于是我们就想办法把如此多的内容塞到 5 天的时间里。

10/28

感恩节假期第一天就要凌晨起床,因为是 7:20 的飞机。由于夏威夷和加州有两个小时的时差,所以飞到后才是中午,吃完午餐后还有足够的时间到海滩走走。

我们先是开车到 Makena State ParkBig Beach,沿着海滩逛了一下发现也不过如此。于是开车到 Grand Wailea Resort & Spa,要求到他们酒店后面的沙滩看看。由于夏威夷法律规定没有人可以拥有海滩,所以除了少数非常早的地契所造成的例外,所有的海滩都归州政府所有,所有的酒店都必须开放自己后面的海滩给非住客使用。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作为一家大型度假村,Grand Wailea 甚至拥有自己的小教堂,处于一个迷你人造湖中央,于是一群女人们就开始幻想要在这里结婚,可惜她们都还单身……我们在酒店的沙滩椅上躺到拍完日落才离开,然后到一早预约好的 Sansei Seafood Restaurant & Sushi Bar 吃晚餐。感恩节晚餐,我们吃日本菜,皆因我们只能订到感恩节第二天的大餐。

10/29

又是凌晨起床,因为要赶在 6:39 日出前上到 Haleakala(国家公园)的顶峰去。在去的路上,看到高速旁边一大片田地在着火燃烧,而且好几公里外就能看到红色火光照射得发亮的白色烟雾。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但觉得当地人应该比我们清楚,如果他们觉得没问题那应该就是正常的。就算真的是火灾,美国人路过见到也会主动打 911,我们不打也没问题。

Untitled

后来第二天去 Hana 时,导游兼司机才解释说这是在烧甘蔗。之前 Maui 曾经有几个大型甘蔗农场,他们在互相竞争时就会想要破坏对方的生产,其中就有人想到要把对方的甘蔗烧掉。结果烧掉后反而帮助了对方——甘蔗的水分吸收和蔗糖产出质量比是 200:1,最后要从吸饱水的甘蔗中榨出蔗糖是不容易的事情,先通过燃烧脱水反而降低了榨糖成本。于是在榨糖前先烧甘蔗变成了流程的一部分。

上到 Haleakala 山顶后,还有大概半个小时才日出,只能看到云雾的尽头有点阳光。山顶海拔三千多米,沉睡的火山有一个巨大的火山坑,里面填满了云雾,感觉很好玩的样子。Visitor Center 外面风很大,所以大家都在外面拍一会儿照就跑到里面去避风,等觉得暖了再跑出来继续拍照,因此在人不是很多的情况下 Visitor Center 还是不停地有人进去有人出来。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

比较可惜的是,离日出还有 10 分钟时,云雾随着风吹到 Visitor Center 附近,大家就好像被泡在雨云里一样,所有东西都湿了,而且能见度迅速下降,结果拍不到真正的日出。

从山顶下来后,找了一个展示夏威夷植物物种的短 trail 走了一下,发现其实大多数夏威夷植物都是外来物种,只有非常少数是夏威夷土生土长的。在进去走 trail 前雨就停了,还看到了彩虹。尽管天气预报一直说有降水概率,但在之后的几天里我们都没有因为下雨而影响行程,最多只是把头发淋湿一点点,感觉非常幸运。

Untitled

从国家公园出来后,在一个薰衣草农场cafe 吃了早餐。在一篇薰衣草田园中间有个小庭院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Untitled

由于晚餐预定了 Old Lahaina Luau,同时又由于接下来还有一天专门去 Hana(相当于绕东 Maui 一圈),所以我们就决定下午去绕东 Maui 一圈。整个 Maui 岛可以看做是两座连起来的大火山,所以东面和西面各有环山一圈的路,而且这两条路都各有一段是 unpaved 的。因此,我们下午就要经过一段 unpaved 的路,而且是由我来开,我就只能小心慢慢开了。

在那段路里面,我们遇到了一家藏在深处的 shaved ice 店,然后应大家要求我开进去停下来让大家买甜品。老板娘说他们在这里开店已经 20 多年了,经常有人在度假结束后还是很怀念这家店,于是就给他们寄照片明信片,所以店里有一个房间展示这些东西。之后我们到 Ohai Trail 走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在吃 shaved ice 的店里,我们遇到了一个骑自行车路过的女人,她说她自己一个人在外面四处旅游和做建筑师,因为感恩节才回 Maui 探望父母,于是我们就跟她说我们晚餐要到 Lahaina 吃,问她那里有什么好玩的。她告诉我们 Lahaina 有一棵很大的树,就是那种树枝可以下垂到地上再生根然后一棵树不停扩张出去那种,这棵树上会有很多鸟所以响声会很大。于是我们到了 Lahaina 后就先看树去了。

UntitledUntitled

晚上的 Old Lahaina Luau 是很经典的旅游项目啦。$100 一位的自助餐,食材感觉都很新鲜,但做法就比较一般,至少对于广东人来说不会觉得特别奇怪。比较有趣的项目是看烤猪——把正只架好的猪放到地上挖好的一个大坑里,然后埋起来下面烧火烤。晚餐开始后有娱乐项目,就是一边介绍夏威夷简史,一边有穿着夏威夷草裙的演员跳舞。为了迎合美国大陆观众的审美观,演员其实都不像是本地人啦,不过观赏性还是不错的。节目结束时开始下雨,然后我们就只能结束晚餐开车回家。

10/30

难得有一天不需要凌晨起床的,但还是要早期。预定了去 Hana 的旅游项目,导游兼司机早上 7:00 开着中巴到楼下接我们去吃早餐,之后环绕西 Maui 一圈,晚上 7:00 才回到住的地方。

我们的导游是个高尔夫球教练,菲律宾血统的 Maui 本地人,曾经在美国大陆生活过一段时间,现在又回到了 Maui。他认为 Maui 本地人还是有必要到美国大陆去接受更好的教育的,否则只能在 Maui 做体力劳动,显然不是很好的选择。接受完教育后,把知识带到 Maui 开创新的商业机会才能赚钱。

不过他也提到,其实 Maui 本地人是不愁饿死的,谁真饿死了就真是懒到活该饿死的程度了。Maui 除去部分私人土地外,森林大部分是州政府所有的土地,根据法律谁都可以进去采摘和狩猎。里面大大个的牛油果,一个人一天能摘几十斤出来,按照市价卖掉就是 $300 了。因为 Maui 的野生生物已经过多,所以政府并不限制狩猎,不需要许可就能进森林抓野猪。

作为导游,他需要保证我们一整天的娱乐性,所以就不停地说故事给我们听,例如当年夏威夷不同岛屿之间的战争,甘蔗农场的发展史等等。因为他喜欢研究植物,所以就介绍我们看不同的植物,不过其实我们听不懂这些植物的名字都是什么意思,所以听听就算了。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导游说到一个比较有趣的故事是,其中一个甘蔗农场为了调水,就购买了从东部调水到中央平原的许可。这个许可有一些限制,例如说水提供给你是因为你要灌溉甘蔗,同时许可达成的时间是两年,两年内没办法把水引到甘蔗地上许可就失效了。为此那个农场的老板从加州运来了大量的中国劳工,沿着东 Maui 火山山脚开凿水道,引山水到中 Maui 灌溉甘蔗。

Untitled

本来这个项目不可能在两年内完成,由于蔗糖厂意外失掉一条手臂的老板亲自用攀岩绳沿着悬崖爬上爬下搬运器材,这就激发了工人的斗志,帮助他在两年内完成了水道的建设,从而确保他获得的许可一直有效。时至今日,大部分的甘蔗农场都已经关闭了,只有上述这一家是仍然在运作的。因为他们需要继续灌溉甘蔗才能保持原有的许可,而多出来的水资源可以转手卖给当地居民和酒店,每年凭空都赚几百万。

Untitled

途中有几个地方是下来停车拍照的。由于几百年前 Haleakala 这座火山还曾经流出过岩浆,所以海边还有大量黑色的岩浆岩。这是这一带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根据之前在国家公园里看到的介绍,如果岩浆纯度高,是不容易把空气锁在岩浆里面的,所以就算压力足够岩浆也就是流出来而已,不会爆发,这就是夏威夷火山的状况。而美国大陆爆发过的那些大火山,都是因为岩浆纯度低,里面混入了大量的气体,气体释放时体积迅速膨胀就会造成惊人的破坏力。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Maui 有一种很普遍但也很流行的食物,叫做 banana bread,就是在制作过程中混入了香蕉的面包。因为香蕉香味不错,口感也和比较蓬松的面包相似,所以还是挺好吃的。

Untitled

下一个停车点是 Wai’anapanapa State Park,因为这里有著名的 Black Sand Beach。因为这是由黑色岩浆岩研磨而成的沙子,所以颜色是黑色的,远远看过去效果非常神奇。这里还有个 lava tube,估计是岩浆流过形成的洞穴吧。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之后我们穿过 Hana 这个小镇,看了更多的植物。路过一大片芒果农场时,导游说因为夏季的风暴今年芒果的季节被打乱了,所以现在还有芒果刚刚成熟掉下来。我们站在路上,也能看到芒果树上每半分种就有一个芒果掉下来,还有可能直接砸到你头上。我们捡了一些掉在公路上的芒果,咬了一口发现还挺甜的。此外导游还捡了几个 passion fruit(西番莲),教我们如何打开同时又不会溅到自己。我发现我还是挺喜欢这种水果的味道的,尤其是做成混合果汁后。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之后我们又进入同一个国家公园了。之前一天是从西侧上山顶,这次是从东侧进入海边的部分。这个国家公园为了恢复生态环境,中间的部分被封闭起来了,所以现在东侧和西侧是互不连同的。尽管我们现在到的是海边的部分,但其实也不会下海,只是在参观一组 7 个阶梯状的天然水池。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这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景点,因为要先走几百米才到水池,然后要在水里走一段才能看到上游的水源。离开国家公园后,我们就直奔最后一个景点——酒庄。这段路是东 Maui 最颠簸的一段路,沥青路面打了补丁,但显然是没有真想用心要把路修好,所以补丁凹凸不平。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最后我们抵达 Maui Winery 时已经比原计划晚了很多,幸好酒庄还没关门。他们提供免费的品酒服务,最终我们只有一个朋友买了一瓶酒。其他人估计都是觉得带酒要托运比较麻烦吧,所以品尝过就算了。(其实那个朋友买的那瓶,最终还是被我们喝掉了,免得带上飞机。)回到家时已经 7:00,因为预定了 Mama’s Fish House 8:00 的晚餐,所以休息了半个小时立即又出发了。

Mama’s Fish House 是 Maui 最有名的海鲜餐厅。因为它足够高端,所以在采购鲜鱼时完全就是买方市场,由餐厅来决定哪些鲜鱼符合质量要求。因此,菜单上的主菜名字不仅仅包含鱼的品种和烹调方法,还注明渔船船长的名字和捕获海域。如果有一道主菜的鲜鱼供应符合不了质量,那就只能去掉。

11/01

难得有一天不用早起的!有一位朋友由于没办法请假,中午就要飞走了,为了满足她要浮潜的愿望,我们还是抓紧时间去租了浮潜用具然后跑到海滩上去。正当我们三个男人努力顶着浪往海里慢慢挪动时,她直接就冲进海里了。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回到岸上来了,因为这个海滩沙子太多在水里根本什么都看不到。我们有两个人腿部被石头刮伤了,瞬间把我书包里大大小小的止血贴全部消耗掉。

既然无法浮潜,剩下来的时间就只能在沙滩上看书和海边玩水。由于我没有防水相机,所以在水里发生的一切我都拍不到,只能拍拍在岸上的美女们了。我基本上就是晒干了就跑到水里玩,玩到累了就跑回海滩上晒太阳。因为浪时高时低,所以悬浮在水里任由浪带着自己起伏还是挺好玩的。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

晒太阳晒到差不多下午 2:00 才去吃午饭,然后商量下午去哪。因为东 Maui 环山和山顶去过了,西 Maui 环山也去过了,所以我们决定去西 Maui 山顶看看。等我们开车开到 Iao Valley State Park 后才发现,其实无法真的走上山顶啦,因为最高的一座山其实非常陡峭,我们只能在附近的山里远远地看。

Untitled

晚上我们又跑回去 Lahaina 逛街。由于某人对投资艺术品很有兴趣,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在逛艺术馆,最后大家都累了就在 Cheeseburger in Paradise 吃了晚餐。

11/02

最后一天,由于对之前浮潜的不满意,所以又预约了有导游带着的浮潜。还是一早起床,7:00 赶到 Makena Landing。之后导游向我们解释了如何划 kayak(皮艇),并且给了我们浮潜的用具,之后就划到一个离岸不远的地方浮潜。这个浮潜地点的浪不大,所以不需要把力气浪费在跟浪做对上。导游说我们这次浮潜主要是为了看海龟,所以我们下水后就在他带领下开始找海龟,找到海龟后就围着海龟慢慢游。由于这些海龟是濒临灭绝的品种,所以法律规定我们不能触碰它们,当然它们可以碰我们。

导游还在水底下找到了一只八爪鱼,于是就把它弄上来并且让它把所有的泥沙吐掉,之后就能看到一直清晰的八爪鱼了。只要我们把手申过去,它就会用吸盘来吸,所以要让八爪鱼跟着你真的很容易——让它自己缠绕在你手臂上就可以了。导游还把八爪鱼吸到某人大腿上,然后她就开始尖叫,导游很无助地说「我不知道她是兴奋还是害怕,或者是两者兼有」。

我们玩了一个多小时候,终于回到皮艇上,然后划回沙滩去。那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对开海域发生了什么事情。回到住的地方开始收拾行李,我听到了类似中国防空警报一样的超长的鸣笛声,于是我就走到阳台上看路人的反应。如果是空袭或者地震的话,当地人应该知道怎么做的,并且迅速做出反应,但看到大家都还很悠闲的样子我猜我们所在的地方应该是安全的。所以我只能猜测警告是针对海滩上的人的,可能是有鲨鱼,也可能是有大浪。我记得以前看过书说,美国平均每年因为鲨鱼而死的人数是个位数,所以我觉得我们不会那么幸运碰上鲨鱼警告。

后来上了飞机飞走后,才通过新闻看到当天早上当地的鲨鱼攻击。有一个人在我们浮潜的海岸对开几公里范围内由于鲨鱼攻击而丧命。当时那位渔民在皮艇上钓鱼,腿放到水里结果被鲨鱼咬了。他的同伴迅速把他拉到附近一艘观光船上,然后船立即开回岸边,但来接应的急救人员确认他已经身亡。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原来鲨鱼离我们这么近。

2013年11月9日星期六

推荐《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Crashes》

因为看到豆瓣上有好友读过《经济为什么会崩溃》,于是我就下了个 Kindle 英文版的试读来看。发现里面有不少有趣的插图,而这不是 Kindle 擅长处理的内容(因为 Kindle 不支持文本环绕),对比一下 Amazon 上印刷版扫描的试读,立即从 Amazon 上下单买了一本 hardcover

推荐这本书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它讲故事的方式非常好。为了简述经济体系发展历史,故事从一个只有三个人的海岛开始,他们每人每天捕获一条鱼,每人每天吃掉一条鱼。接着有一个人选择了挨饿一天,不去捕鱼而做了一个网,从此他每天能够捕获两条鱼。生产力由此开始提升,接着出现银行、贷款、政府、跨国贸易……直到最后房地产泡沫破灭。故事的比喻让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变得易于理解,同时插图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记住书中的内容。

基本上作者的立场是支持自由市场,反对凯恩斯学派。他认为凯恩斯创立宏观经济学纯属没事找事干。因为当时经济学已经发展到尽头,所以凯恩斯就从同样经历过发展到尽头的物理学找灵感。既然物理学可以分裂为经典物理学和量子力学,为什么经济学不能分裂一下呢?于是凯恩斯说经济学跟物理学一样,在宏观和微观上存在不同的规律,所以必须分开来研究。

之后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形态使得凯恩斯学派成为主流,因为政客和银行家都能从中获利,损失的只是一般民众。至于这是为什么,你可以去看书。简单来说,作者认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志是生产力提升,需求提升并不能让经济发展只能产生泡沫;自由市场是最高效的资源分配方式,任何政府尝试通过宏观调控来提升需求,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提升了 X 领域的需求同时在没人觉察的情况下非 X 领域的需求都下降了,结果就是降低了资源分配的效率。

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支持奥地利学派而反对凯恩斯学派的,同时他本人服务于一家做贵金属交易的公司,所以你可以怀疑书中的观点不够中立。(做贵金属交易的,当然希望你觉得政府乱印发纸币,必须分散一部分投资到贵金属上面保值。)但书中的故事还是很值得一读的,不了解美国经济发展史的人看完这本书后至少可以对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有初步的了解,很可能会因此而产生兴趣去看更多资料。

2013年10月31日星期四

Crater Lake 周末游

周末去了一趟 Crater Lake,顺带看了一下 Redding 的猫和 Klamath Fall 的落叶。好的一方面是,在我们讨论行程时我们还不能确定国家公园什么时候能重开,结果最后还是及时重开了;不好的一方面是,10 月对 Crater Lake 来说已经进入了冬季,就没有夏季那么多观光项目了,而且下雪之后会封路。不过无论如何,至少我们是去看过了,还爬到了 Garfield Peak 上面拍照。

10/25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在 Facebook 上班,所以星期五中午租好了车,一下班就立即出发。当然,因为是星期五,下班再早也会被堵在路上,所以我们开了 5 个小时才到 Redding。除去中间停下来吃一餐麦当劳的时间,至少花了 4 个小时在路上。

Fairfield Inn & Suites check in 的时候,发现有个牌子说这家酒店有只迎客猫,不过我们环视了一周没见到,估计来得太晚猫已经不知道跑哪里去了。这家酒店很干净,东西看起来挺新的样子,如果下次还是走 I–5 的话,我会考虑再来。

Untitled

10/26

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 check out 的时候,终于见到那只猫了,不过估计对它来说游客见多了,自然无法引起兴趣。

Untitled

第二天基本上就是我负责开车,所以不停下来就无法拍照。路上经过 Upper Klamath Lake 风景很好,不过我就只能看不能拍。到了 Crater Lake 进入 Visitor Center,大家买明信片,顺便问问 ranger 哪些道路封闭了,以及哪里值得去看。由于是冬季,下过雪后 East Rim 就封闭了,我们只能走 West Rim,从南端走到北端大概也就只有 10 英里左右。然后我们问 ranger 去 Garfield Peak 如何,他说风景非常好,来回大概需要两三个小时,于是我们就决定爬上去看看。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从停车的位置算起,大概要往上走 300 米的垂直高度,也就是 100 层楼左右。尽管这听起来不算很高,但要记得爬到顶了就是海拔 2431 米了。这也是 Crater Lake 有意思的地方,因为这是火山形成的湖,所以海拔相当的高。一路上偶尔有些积雪,也有些融雪导致湿滑的泥路。

Untitled

登上顶峰后,发现 Crater Lake 还是挺美的。一方面是因为湖面足够地平静;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天气晴朗,湖和天的颜色都很好看,平滑但又有点纹理。湖的一侧是 Wizard Island,其实就是火山群中的一座火山;另一侧是 Phantom Ship,不知道是不是要大雾的时候才有若隐若现的感觉。

Untitled

从顶峰下来后,参观了一下那个小型展览厅,里面有说到 Crater Lake 是怎么形成的。基本上 Crater Lake 湖岸的一圈在 7700 年前就是几座火山,而在湖底正下方则是一个岩浆池。这几座火山喷发时形成了湖岸,同时因为岩浆池向内塌陷了所以才有了容纳湖水的地方。后来湖内还有过两座火山,一座形成了 Wizard Island,而另外一座则在湖底。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随后我们在 West Rim 从南往北开,到了尽头再开回来,最后停在 ranger 推荐的 Watchman Lookout 看日落——只是我们没有爬上去,就在停车场附近看。由于外面挺冷的,大家纷纷加厚了衣服。

Untitled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其实来看日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人要拍星星。日落后我们在车上等了一个小时,然后开始拍星星。对于没有相机的人来说,其实拿着 iPhone 没什么好拍的,就只能看星星了。这应该是我最清晰看到银河系的一次了,比之前去 Death Valley 和 Lake Tahoe 都要好,估计主要原因是云真的少,或许海拔高度也是原因之一?

由于拍星星需要漫长的曝光时间,所以在大家拍了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决定要离开了。晚上的酒店在 Klamath Fall,我从 Crater Lake 往外开了一个多小时后大家的手机才有稳定的信号,在网上找了一家位于 downtown 的餐厅吃牛扒。这家叫做 Rooster’s Steak & Chop House 的餐厅环境很好,牛肉的肉质也不错,可惜就是烤得太焦了,里面鲜嫩但外面碳化。这让我想起传说中的匹兹堡牛扒

10/27

早上起来就发现窗外的黄色落叶特别好看。随后开车到 Klamath Upper Lake 的南侧看看湖的景色。虽然这个湖没有 Crater Lake 的海拔那么极端,但还是不低的,而且湖面感觉大多了。

Untitled

看完湖后,我们就在旁边的 Moore Park 看落叶。我们先在里面的儿童游乐园荡了一会儿秋千,正准备要走的时候我发现风吹起来路两旁的树叶纷纷飘落,这比已经落在地上的树叶好看多了,于是就拿起手机拍视频。尽管其实很难把如同置身于雨中的感觉拍出来,但站在树叶飘落的区域当中等着一阵风吹过还是很爽的。最后大家干脆躺在草地上,等待下一阵风把更多的树叶带下来。

Untitled

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Untitled

在返回之前,我们还去了一个叫做 Running Y Ranch 的度假村里面转了一圈,发现其实到不了湖边后就离开了。下午返程的路上在 Redding 吃了一餐午餐,之后 3 个小时就看完三番了。大家都感叹为什么去的路上花了 5 个小时,回来同样的路程只需要 3 个小时,看来堵车不堵车真的差别很大。

总的来说整个路途还是充满不确定性和惊喜的。在去的时候,我们知道这算是冬季,也知道最近几天 East Rim 封闭,但是只有进去后才能确定当天 West Rim 仍然开放,于是按照计划去爬 Garfield Peak。原本 Klamath Upper Late 只是周日打发时间的备选方案之一,没想到 Klamath Fall 的落叶这么美,结果大家就停下来享受树叶飘落的感觉了。

2013年9月22日星期日

赴美工作常识(Part 4 - 面试)

最近跟同事讨论面试的事情比较多,所以就综合大家所说的列举几条面试建议吧。这些建议是针对中国候选人应聘美国职位而写的,但适用范围可能更广。假若你实际的实力是 X,面试官感知到你的实力是 Y,这些建议既不能让你实力暴增(X++),也不能让你展现超乎实际的实力(Y > X),只能帮助你避免由于沟通问题而造成的实力不被发现(Y < X)。

当做讨论而非考试

尽管面试有个「试」字,但在真正好的技术面试其实不是一问一答的考试,更多是如同同事之间的技术讨论一样,从比较糟糕的解决方案开始做优化,直到做到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程度为之。这个观点在《理想的技术面试过程》中也提到过,在这里就说一下具体应该怎么做。

首先你要自信,不能觉得面试是公司对你的单向选择,其实是同时包括你对公司的双向选择。有些心理学上的技巧可以让你显得自信一点的,例如说在公司大堂等待的时候尝试深呼吸和伸展一下四肢。由于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语言是互相加强的,所以如果你使用自信的身体语言,你就会无意识地被「误导」以为自己确实自信,不过这正是你想要的效果。(如果你想更多的了解什么身体语言表示自信,可以去找本身体语言方面的书来看。)

然后你不要高估题目的难度。有些人可能被 Google 中国的某些面试官虐待过,觉得越是好的公司题目自然越难,但这其实是中国应试体系的思维方式而已,题目难度不是筛选出少数人的唯一手段。就好像同事问你问题一样,问及的事情有可能是你完全没做过的,你就凭借常识来提供一些基本的判断;也有可能是你深入研究过的领域,你可以说出很多细节和难以遇见的问题。面对后面一种情况,假设你说的都是对的,面试官会很开心;面对前面一种情况,面试官会让你说出更多细节,或者问你哪里还能继续优化,这时候你就知道你的答案和已知最优答案还有差距了。(有些 Google 面试官会在你给出该问题业界已知最优解后仍然问你能不能继续优化。)所以千万不要一开始就假设题目很难,觉得给出一个没有优化过的答案很丢脸。

英语说慢一点

很多时候人一紧张起来,说话就会越说越快,在有点口音的情况下只会让对方越来越难听懂。在对自己技术自信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对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自信。其实语法或者词汇有点问题,说话有口音,这些影响都不大,只要对方能够听到关键词汇,意思还是能明白的。有时候可能双方都要多说几次「excuse me」和「what is it」才能问明白对方的意思,但只要最后问题能讨论清楚,那你至少还是让面试官了解到了你的真实实力。

代码要易读易改

这个问题来源自某人的一句评论:

有 ACM 背景的人往往在面试过程中都很不介意写全局变量,但我更期望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就是一个函数,所以实现细节都在内部解决。

其实「全局变量」不是重点,代码的易读性和可维护性才是重点,而这往往是 ACM 或个人项目所缺乏的训练,这种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编码能力很强但很少跟人合作的人身上。

对于 ACM 而言,只要程序能运行代码怎么写都没所谓,反正代码的生命周期也就是几个小时,无论是否通过几个小时后你就不会再去阅读或者修改这段代码了。这种训练使得写 hacky 代码缺少惩罚。但在实际工作当中,任何 hacky 的代码都会引入新的 technical debt,最终肯定是你以及你的同事承担。你写下的第一个版本,可能要在代码库中停留几年才有人完全推倒重写,这几年内不停地有人在上面做修改,你需要保证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都还能明白这段代码是干什么的。

如果你把面试官看做同事,那么你写的代码自然是要经过他 code review 的。不要为了追求高性能而写出很难读的代码来,面试官读不懂就判断不了代码的正确性,性能再好也没有用。你宁可先写下来最清晰可读的版本,如果面试官说需要优化性能时再做优化。

其它参考资料

我暂时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此外推荐 David Wei 的《面试硅谷创业公司:请把面试官当成你的同事》。

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Bose SoundLink Mini

Bose SoundLink Mini

之前曾经买过一个 Jawbone Jambox,不过放在家里没带过来,来到之后发现还是想要有个小音箱玩游戏看电影用,于是就又买了一个 Bose SoundLink Mini。之所以不买 Jawbone Jambox,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 Jawbone 的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另一方面我也想试试不一样的音箱效果如何。

Bose SoundLink 是一个无线移动的系列,之前有过蓝牙和 AirPlay 的产品,Mini 是今年的新产品,仍然是蓝牙的,比过去的更小更轻便。我买的时候 Bose 官网已经有货了,但在 Amazon 上面还是预定。新产品,当然是在任何平台上都 $199 不打折啦,因为 Amazon Prime 送货比较快所以我就选择在 Amazon 上面买了。

Bose SoundLink Mini 的盒子里面只有 3 件东西:音箱、底座、交流电充电器。交流电充电器可以接到底座上,然后把音箱放在底座上面充电,也可以直接接到音箱上,这跟当年第一代 iPhone 的底座设计是一样的(现在的 iPhone 就根本没有底座的概念了)。想要用电脑或者车载的 USB 充电?不行,但你可以选择买独立的 Bose SoundLink 系列车载充电器。想要使用 AUX 线缆播放?线缆自备。想要有个袋子保护一下?旅行包也是独立选购的。等一下,那个 USB 口是用来干什么的?那是用来更新固件的,但不能用来充电,而且也没提供 USB 线。简单来说,Bose 的策略就跟 Apple 一样,所有的配件都是卖钱的,而且也都不便宜。(这些配件 Jawbone Jambox 都是送的啊。)

效果如何?挺不错的。我对播放音乐的效果没什么感觉,但用来玩游戏看电影实在是很不错。打 StarCraft II 时我就会把它接上,然后 Terran 的所有机械音效从它那里出来,显然比我 MacBook Pro 自带的音箱效果好多了,打起来也爽多了。至于看电影的话,我喜欢坐在床上看,而我床头靠背的顶是平的,宽度正好能放下它,于是就可以把它放在我的背后,音效非常地好。因为它的振动能够直接作用在床头的靠背上,于是就能达到类似电影院的震撼感,而它本质上只是个小音箱而已。

总的来说,我对 Bose SoundLink Mini 还是挺满意的。所谓 7 小时电池续航能力也能做到,如果不是把音量推到最大的话还能超过 7 小时。它的外观使得它很容易就融入了我这个全是 Mac 和 iOS 的家庭,不会像同档次的某些品牌外观傻傻的。如果你考虑买个 $150 到 $200 价位的无线移动音箱,Bose SoundLink Mini 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赴美工作常识(Part 3 - 英语)

在《Part 2 - 申请》的评论中有人问英语要达到何种水平,以及如何提高。其实英语也不是我的强项,只是刚刚好做到能够沟通而已。由于我在知乎上回到过一个类似问题,我就基于那个答案简单说一下吧。

Aa

首先,你要能脱离中文和翻译,纯粹地使用英语来思考。很多英语单词短语是没有对应中文翻译的,就如同很多中文字词是没有对应英文翻译一样,然而这不妨碍你在使用中文时使用这些字词传达意思。同理,很多英文单词短语你不须要知道他们对应的中文翻译,只要你能够使用它们传达意思就行了。有时候你只需要感知一个词汇所传达的形象或者是感觉就可以了,你甚至不需要能够解释清楚它是什么意思。例如说,中文里面常见的「屌丝」和「hold 住」,让你解释或许你也无法用简单语言解释清楚,但这不妨碍你使用它们传达信息。

接着,你需要把你小学时候学习语文的过程重复一遍……没错,这是最痛苦的阶段,也是最多人坚持不下去的阶段。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完成那个人生阶段了,成年后再学习新知识就应该使用更「聪明」的方法,提高效率减少痛苦。其实这种「聪明」的方法是不存在的,有时候已有经验还会拖你后退。如果你在学会游蛙泳几年后再学游自由泳,你就明白我说什么了。我在蛙泳能轻松游 1000 米的时候,学习自由泳还是从挣扎着游完 25 米开始的,然后把目标提升到 50 米、100 米、150 米、200 米……花了几年时间才能轻松游 1000 米。

在我自由泳游不动的时候,或者是在我觉得自由泳会被鄙视的时候,我就会放弃然后改游蛙泳,这就是拖后腿的地方。同理,在你可以轻易放弃使用英语的时候,其实你的英语学习效率会比你的小学语文学习效率更低,因此你应该预期更大的投入和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预期「聪明」的方法可以减少投入或者缩短时间,那么你一定会失望,然后你就会拒绝和放弃。给自己设置正确的期望是很重要的第一步。

Bb

在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之前,你还需要有一定的单词量。词汇量就如同一个训练效率基数,并不是说词汇量少就完全不能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而是训练效率低而已,因为你需要同时面对训练内容和不懂的单词。

话说你小学和中学总共用烂了多少本新华字典?显然你也必须在英文字典上花费同样的功夫吧。因为中文翻译没有用,所以一本英英字典就足够了。我中学时候用的是 Collins Cobuild,版本貌似是 Learner’s Dictionary,重点在于例句足够多。因为我说过了,理解一个单词精确的意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它。阅读足够多的例句可以让你感受到这个单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下表达什么意思,之后你再看到这个单词就可以通过类比例句来理解它的意思,当你想表达跟例句相似的意思是也可能用这个单词。

Cc

在有了一定的单词量之后,就可以练习听说读写了。因为这是写给对美国科技类职位感兴趣的人看的文章,所以我所选择的方法都是跟工作领域相关的。

:可以从听 podcast 开始,因为免费的同时又不妨碍你做其它事情,成本极低。如果你使用 Mac 或者 iOS 的话,直接使用 iTunes 订阅就可以了。科技类的 podcast 相当得多,而且也相当地专业,因为科技领域的节目是最先尝试通过 podcast 传播的。我从大学开始听的 TWiT (This Week in Tech) 已经由当年的一个节目发展到现在二十多个节目的网络。如果你愿意花钱,则可以考虑直接去 Audible 买书来听,使用 TWiT 的优惠码 可以先免费获得两本书,然后每个月 $23 两本书。

:这估计是一个人最难自己训练的。你可以找找自己身边有没有 Toastmasters 的活动,有些大公司(尤其是外企)会有自己的 Toastmasters 组织,否则找自己所在城市的组织也可以。如果你已经在外企工作,可以考虑加入一个跨国合作项目,每天工作进度会议必然要用英语来进行,这足以强迫你每天使用英语思考然后表达,就算只是十分钟的会议。

:现在上 Amazon 买 Kindle 电子书已经如此方便,使用 iOS Newsstand 订阅电子杂志如此方便,我觉得这已经成为了最容易训练的项目。我一般会在 Kindle 上买一些畅销书来看,这是由于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写得足够吸引的同时保证易读性,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阅读产生的疲劳。如果你喜欢看小说的话,畅销小说应该是易读性最高的,因为你甚至不用去思考,只要一直追剧情就可以了。

:上 Stack OverflowQuora 回答问题是很好的方法。相对于宽松的命题作文而言,回答问题的目标跟明确,要么你能回答要么你不能回答。你不能回答的就直接跳过,你可以回答的就应该尝试把你的思路解释清楚。因为你不是漫无目的地写一些你并非真正在乎的题目,所以你不用太过刻意去准备回答所需要的素材,你只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达上就可以了。

Zz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上来,就是要达到怎样的水平才算是足够。我觉得能够沟通就足够了,意思是你的自然语言表述能力不能比编程语言的差,凡是你能写出来的代码你都能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有可能你的思路绕了一个大圈才找到了结果,这就如同一个改完又改的程序,但别人其实只需要看到你最后重构过的版本。所以无论你想得有多复杂,在使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时最好是一个简单清晰的版本。如果你暂时做不到,就需要培养 awareness,知道自己哪方面做得还不够好,然后不断再练习中刻意调整。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50 年前的黑客黑什么?

19 世纪 60 年代,个人电脑还没有出现,两位 Steve 还没有把苹果电脑发明出来,那当时的黑客黑什么呢?黑电话网络。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应该是两位 Steve 发明的蓝盒子了——只要用它来拨号,就能免费拨打长途。那到底蓝盒子的原理是什么?如果你好奇心足够重,就应该去看一本叫做《Exploding the Phone》的书。

这本书先介绍了一下 AT&T 的简史。在贝尔发面电话之前,垄断美国的网络是西联电报。当时电报存在一个技术难题,就是一条线路只能走一个信道。由于想要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多,而扩建线路的成本并不低,所以西联电报尝试研究信道复用技术。当时研究信道复用的人很多,大家都认为谁先研究出来了就可以高价卖给西联电报,贝尔也是竞争者之一。不过贝尔更爱声学,所以他想要通过线路来传播声音。在他看来,如果线路能传播和声,那就相当于能够复用了——不同频率的声音相当于不同的信道。最终贝尔发明了电话,西联电报认为这是玩具拒绝购买,贝尔只好创立自己的公司来建立电话网络。

最初的电话是点对点的,也就是两家公司需要经常联系的话就铺设一条电话线路连接这两家公司。很快贝尔就意识到这限制了电话网络的扩张,所以引入了交换局的概念——多个家庭接入一个交换局,然后任何人拿起电话都可以跟交换局的接线员说要接给谁,接线员就可以帮他接通电话。随后交换局发展到可以通过干线和其它交换局连接起来,于是大家可以跟接线员说「请帮忙接某某区第几局谁谁谁」,接线员就会接干线到某某区第几局,然后跟该局的接线员谁接谁谁谁。

在搞掂美国东部几个大城市的电话网络后,贝尔意识到电话专利还有 10 年就要过期了,过期后就会出现非常多的竞争对手,所以贝尔尝试利用这 10 年来建立美国的长途电话网络,随后以此来跟竞争对手的本地电话网络竞争。事实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电话专利过期后每个城市都有若干电话公司成立,贝尔的做法就是打压这些电话公司——要么你被我并购,要么你跟我合作,否则我不让你接入长途网络。最终 AT&T 形成了,并且成为了一个受司法部认可的垄断企业。

这时候电话网络已经演变出电话号码来,但仅用于同一交换局内。如果你要打一个长途电话?你还是要跟接线员说「请帮忙接某某市某某区第几局号码多少多少」,然后她帮你接到某某市某某区第几局,再让那个局的接线员完成拨号。北美的电话号码格式都是 +1 (XXX) YYY-ZZZZ,其中 ZZZZ 段就是同一个交换局下面的电话号码了。后来,交换局也变成了号码,于是就有了 YYY 段,但长途电话还是要找接线员。

让长途电话也变成号码,这是 AT&T 的迫切需求,同时也是技术难题。迫切需求,是因为 AT&T 雇佣的接线员越来越多,按照网络扩张速度来看,AT&T 估计要雇佣一百万的接线员才能覆盖整个美国,而美国根本不可能提供那么多的人力资源来做接线员。技术难题,是因为无法为任意两个城市建立直接连接的长途干线,所以需要接线员来手动路由。有时候接线员不知道该怎么路由了,还需要接转入局接线员,因为她们是接线员的接线员,专业接转出局接线员无法路由的电话。

最终 AT&T 成功通过机器加打孔金属片解决了这个问题。所有的路由信息都记录在打孔金属片上,机器能够智能地选择下一跳交换局,在本交换局到下一跳交换局干线全部被占用的时候还能智能地选择另一个下一跳交换局。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过去目的地电话号码都是接线员之间口述传递的,直到最后一跳的交换局才拨打本地号码,现在通过什么方式来传达目的地号码呢?既然接线员能够口述电话号码,AT&T 的工程师想,那让交换机和交换机通过音频线路来传递电话号码也可以吧。于是一个史无前例的网络漏洞就诞生了。

这本书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讲述一个人或者一小群人如何发现 AT&T 的这个网络漏洞然后加以利用。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个漏洞和利用方式都在变化,但不同时期都有人发现了这个漏洞。在接线员消失以前,有人找到转入局号码并且拨进去假装上一跳接线员要求转接,因为计费发生在第一条接线员那里,所以转入局接线员总会无偿转接。在接线员消失后,有盲人发现对着电话吹口哨就能拨打免费电话。再后来,晶体管的出现使得蓝盒子成为可能。

简单来说,这个漏洞是这样子的:计费永远只发生在第一跳的交换机,如果你在第一跳交换机拨打一个免费电话,整个会话它都不会进行计费。美国的目录服务(相当于中国的 114)是免费的,包括长途拨打其它城市的目录服务也是免费的,所以你可以拨打一个长途目录服务来开始一个不计费的会话。接下来你需要对着电话发出一个 2600 Hz 的声音,这个声音是两台交换机之间用来表示干线闲的声音。你第一跳的交换机听到这个声音后会无视它,因为你是电话不是交换机。但第二跳的交换机就会以为干线闲,那对它来说意味着第一跳的交换机把电话挂断了。接着你终止 2600 Hz 的声音,第二跳交换机就会以为第一跳交换机再次连接同一条干线,并且有一个新的长途电话需要接通。这时候你就可以通过音频指令向第二跳交换机进行拨号了,无论你拨什么号码它都会为你接通,而且计费责任不在它身上。第一跳交换机会把整个过程看做你原先那个免费长途电话,因此也不产生计费。

在 50 年前,AT&T 不能像 Facebook 一样发个 hotfix 就立即对所有服务器生效,AT&T 也不能像 Microsoft 一样发个 hotfix 然后等着用户下载生效。面对这个漏洞,AT&T 的工程师估计需要几亿到几十亿美元的成本来更换所有的交换机。至于更换交换机后能否保证不再有漏洞,那肯定是不保证的。所以,在那 10 年的时间里,AT&T 想方设法制止别人利用这个漏洞,但同时又要尽量避免见报,因为见报了就会有更多人仿效。

在这期间,黑客使用各种手段来探索电话网络的秘密。他们找到了电话网络中的回路,也就是 IP 网络 localhost 的始祖——你拨打电话给回路号码,它会录音一段时间,然后它会自动回拨并播放录音。回路的作用跟 ping localhost 相似,就是测试一对线路是否联通。他们找到了免费的电话会议入口——某些无效号码会把所有来电都接到一跟线路上,然后播放号码无效的录音,只要你大声说话所有人都能听见。他们甚至还找到了从民用电话网络劫持交换机介入军用电话网络的方法。

最终,晶体管使得程控交换机成为可能,这个漏洞才被堵住了。(中国基本上没有部署过机电交换机,直接从接线员时代进入程控交换机时代,所以这个漏洞几乎不曾存在过。)晶体管同时使得个人电脑成为了可能,原本热爱探索电话网络的黑客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例如两位 Steve 就发明了苹果电脑。最终黑电话网络的 10 年结束了。至于那 10 年里都发生过什么传奇故事,大家可以去看那本书慢慢了解,我就不剧透更多了。

2013年7月9日星期二

赴美工作常识(Part 2 - 申请)

在《Part 1 - 签证》的评论中有人提到,说我还没说如何申请职位就说签证的事情了。一方面,签证的周期决定了你申请职位的时间,错过关键时间点的话就可能错过重要的机会。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申请」其实不是我的强项,而我个人的做法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容易实践的。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我在找工作时有两件事情是绝对不做的:

  1. 大量投简历给众多公司
  2. 为面试做任何应试准备

我找工作基本上靠内部推荐,所以我是不会投简历给众多公司的。这不仅仅是因为内部推荐会使得公司更重视,还因为我需要了解一家公司是否适合我。一家公司如果没办法吸引到我身边跟我志同道合的好友,那么它对我的吸引力也相对有限。(我选择豌豆荚的时候就是因为我认识里面不少人,并且这些都是我信任的人。)通过认识的人,我可以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文化以及前景,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面试,我从来不尝试通过应试的方式来准备。我觉得我懂什么由我的兴趣来决定,没兴趣的事情我没必要通过机械训练来假装懂,有兴趣的事情我会研究清楚你喜欢跟我讨论什么都可以。这使得我能通过的面试都是我真正喜欢并且胜任的工作。当然,这不意味着面试前不能巩固一下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因为有些自己很感兴趣的事情一段时间不接触也会生疏,如果你拿我两年前的技术文章来问我很可能我也说不清楚细节。

把前提条件说清楚了,我们就可以进入正题了。

名声

听说过 Google PageRank 的人都应该知道,PageRank 的核心思想是把链接当做投票(或是论文中的引用),你的页面被其它页面链接的次数越多,那些页面自身的 PageRank 越高,你的页面的 PageRank 也就越高。同时,在做关键字匹配的时候链接的文字比你页面内容的文字更重要,如果有一个 PageRank 很高的页面链接到你的页面且链接文字是某关键字,就算你的页面内容完全不包含这个关键字也能用这个关键字搜索到你的页面。简单来说,你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别人说你是谁。

基于同样的道理,其实你在简历上说你做过什么并不重要,至少没有你想象中的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在别人怎样说你。(简历的问题后面再说。)所以最简单的方式是去 Stack Overflow 上面回答问题,和去 GitHub 上面参加开源项目。

Stack Overflow 的门槛相对低一些,只要你敢于用英文和别人交流就行。问题并不比各种中文技术问答论坛要难,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难度在于理解问题和用英文说清楚自己的答案。对我来说,通常看 10 个问题只有 1 个是可以回答的——有几个是问题质量太差而不值得回答的,有几个是不懂所以无法回答的,有几个是已经有很好的答案不需要重复回答的。如果你阅读问题的速度太低,建议还是先通过阅读技术书籍来提高,否则挑选问题的速度会很低。在挑选到合适的问题后,你就可以答题了。Chinglish 不重要,但写完一定要检查一遍避免犯低级错误。

GitHub 的话,要对一个项目作出贡献先要对它有相当的了解,所以门槛不低。我曾经见过有英文文章推荐一种很好的切入方法:找一个你感兴趣的知名开源项目,然后寻找它缺乏单元测试的地方,尝试帮它写单元测试。这会驱使你去研究待测代码,因为如果你不知道这些功能的边界在哪里,你是没办法写单元测试的。写好单元测试就发 pull request,一般对方是不会拒绝的,因为这绝对是纯粹的贡献,不会跟项目主导者所设想的项目发展方向有任何冲突。如果代码本身就写得完全不可测?那你就可以动手重构代码,让它变得可测,这同样会驱使你去研究代码。

简历

我偶尔会收到陌生人的简历,一部分是让我帮忙推荐给公司的,另一部分则是让我对简历提出修改建议的。我发现大多数人的简历都会包含过多的信息,结果就是重点不突出。

要写好简历,首先要理解别人是怎么读简历的。如果现在有 100 份简历放在你面前,要你挑 10 份还可以的,以及 1 份特别出众的,你会怎么读?可以很肯定的是,你不会把这当做考纲中的必考内容一页一页仔细读。你会先抽样一部分粗略看一遍,以便确定这些简历的基准线在哪里,然后才能确定那 10 份的期望是多高,那 1 份的期望又是多高。接着你以那 10 份的期望为筛选标准来看这 100 份简历,达不到期望的直接扔掉。有可能你最后剩下 15 份,你会再看第二遍并且扔掉 5 份;也有可能你最后剩下 8 份,这时候你凭记忆把接近这 8 份的另外 3 份找回来,再扔掉 1 份。最后,你从这 10 份里面挑明显好的 1 份出来。

可以说,这 100 份简历里面有 8 份是毫不犹豫能够留下的,有 85 份是毫不犹豫可以扔掉的,剩下的 7 份才是需要仔细阅读对比的。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那少部分人——直接通过的那少部分,而不是让人纠结的那少部分,那你就应该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并且只提能够证明这些优势的重点。多余的信息没必要提,提了只会降低信噪比。

为了适应人的阅读习惯,必须注意一下排版,引导读者的视线从上往下看,并且突出关键字。入门的话,读一下《The Non-Designer’s Design Book(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就足够了。前端工程师可能经常接触到网格式布局,其实道理书中也说得很清楚,就算你不理解的话你按照这种方式去设计简历也会发现可读性更高。

最后,现在主流放英文简历的地方应该是 LinkedIn。很多美国公司都会购买 LinkedIn 的服务来搜索简历和联系潜在的候选人,所以就算你已经有了很好的个人网站最好还是在 LinkedIn 保存一份简历副本。

在上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可以接触公司了。找人内部推荐,或者在公司网站上传简历,其实都可以。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你有计划要找人内部推荐,就先别自行上传简历,否则推荐可能被视为重复上传,最后系统有可能不承认这是推荐。

关于申请我能想到的就那么多了。前期工作做得足够好的话,可以省掉后期临急抱佛脚的麻烦。不要等到想换工作的时候才想办法证明自己的价值,要时刻保证自己的价值以便在想换工作的时候就能换工作。

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

赴美工作常识(Part 1 - 签证)

在《面试体验:Facebook 篇》的最后,我提到了我会写文章来介绍一下如何申请美国职位,以及拿到 offer 后入职前后都需要做些什么,那我们就先从到美国工作所必须的签证说起吧。说到签证,还是要先免责声明一下的,因为我不是移民律师,所以我只是按自己的理解来说,如果真的碰上了法律问题你还是要去咨询律师的。

能够让你到美国工作的主要签证无非就是那几种:H、L、O。对于想要从中国直接应聘美国职位,那最常见的就是通过 H 签证了,其中只有 H–1B 是跟你有关系的。

由于 H–1B 的配额是跟美国的财年挂钩的,所以我们必须先了解美国财年是如何计算的。美国的财年都是从上一自然年的 10 月开始算的,所以 2014 财年就是从 2013 年 10 月开始到 2014 年 9 月结束。H–1B 允许在财年开始前提前 6 个月提交申请和进行审批,所以对 2014 财年配额的申请最早可以从 2013 年 4 月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提交。然而 H–1B 还是要等对应财年到了才生效,所以就算 2013 年 4 月 USCIS(移民局)通过了你的 H–1B 申请,你还是要等到 2013 年 10 月才能签约并且开始雇佣关系。

H–1B 的配额有多少?不考虑将来移民法案改革的话,最近几年的数字都是:65,000 个普通名额,加上 20,000 个美国硕士名额。前者适用于任何具备学士学位的人,后者只适用于具备美国硕士或以上学位的人。如果配额用完了怎么办?那 USCIS 就不再接受这一财年的任何 H–1B 申请了。如果 4 月第一次统计已有申请数量时就超过了配额呢?USCIS 会通过抽签来决定哪些人能够获得配额。美国硕士先进行 20,000 个配额的抽签,抽不中的人会跟普通人一起再进行 65,000 个配额的抽签。

智利和新加坡跟美国签署了自由贸易条款,使得这两个国家的公民可以申请 H–1B1 签证。智利有 1,400 个配额,新加坡有 5,400 个配额。如果在一个财年当中这些 H–1B1 配额没有被用完的话,下一个财年就会转变为任何人都能申请的 H–1B 配额。此外,在大学及非盈利研究机构工作的人不受配额限制。因此,每年获得 H–1B 签证的人数是多于 H–1B 配额总数的。

申请 H–1B 唯一需要的就是你的学士学位证明。如果没有的话,你需要证明你积累了相当于一个学士学位的工作经验,换算公式是:每 3 年全职工作经历等同于 1 年全职在读经历。也就是说,如果你有 2 年本科学习经历,你需要 6 年工作经历。如果你完全没有本科学习经历,你需要 12 年工作经历。工作经历还不是能够直接换算的,要求你能证明其积累的经验等同于一个学士学位。具体操作起来没有人能够保证申请成功,只是你的材料越有说服力,负责申请的移民律师越有经验,就越可能成功。

如果你是快要毕业的大四学生,但你还没有学士学位,你就需要学校开出一张证明来说明你预期能够拿到学士学位。如果你拿不到这张证明,然而你也无法在 H–1B 配额用完之前拿到学士学位证明,那你就会错过这一财年的 H–1B 申请。据我所知去年北大和清华都有人因此而错过 H–1B 的,所以提前了解好学校的态度很重要。

如果你拿到 offer 后真的拿不到 H–1B 签证,那接下来怎么处理就要看公司的安排了。对于大公司而言,灵活方案会比较多,例如可以安排你到其它国家或地区的分支机构工作满一年再到美国来。这时候就需要用到 L 签证了。L 签证要求你先受雇于跨国公司的海外分支机工作构满一年,但这期间如果有需要到美国出差的话用 B–1 签证也是没问题的。如果是高管或者经理,可以申请 L–1A,否则只能申请 L–1B。如果你确实很厉害,例如在博士就读期间发表过很顶级的论文,可以让公司尝试为你申请 O 签证。O–1 签证的前提条件是 USCIS 审批承认你是杰出人才。

说了那么多,对于还没开始申请美国职位的人来说唯一有意义的信息就是注意 H–1B 周期。在经济不好的年度,你什么时候申请问题都不大,反正公司招人少,所以 offer 发得少,但只要有 offer 都有 H–1B 配额。但在经济好的年度,配额可能很快用完,甚至需要抽签,所以你最好在 2 月中拿到 offer,留下一个半月给律师准备申请材料,然后 4 月第一个工作日就把材料递交上去。往前反推的话,你最好不要晚于 1 月初开始面试。

还没有护照的人,就不要把这件只需要 ¥200 但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才能办的事情拖着不办。如果你顺利获得了到美国(或者香港、新加坡等分支机构)面试的机会,你就要用护照去申请签证(或用港澳通行证去申请签注),到这个时候才跑回户籍所在地申请护照就会浪费不少时间。再去面试所需的商务旅游申请签证就有可能就会错过关键时间点。

跟工作签证有关的事情,我能想起来的就这么多了。接下来写什么?还没想好。什么时候写?不知道。初到加州的人都会发现周末可以出去玩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所以没什么心思来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