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7日星期日

Geeky meets Pretty

因为我在北京的圈子里认识不少geek,同时我又想认识靓女,所以就采取了这样一种策略──估计那么多geek都想认识靓女,所以就搞一个party吧,各自把自己认识的靓女都带过来,那就可以大家都可以认识到更多靓女了。也因此,party被命名为Geeky meets Pretty。

这次的party星期四早上第一次讨论,然后就确定星期天晚上搞了,效率异常高。我其实是担心准备不充分的,不过快过年了,也就没办法拖了,既然星期天晚上没问题,那就星期天晚上吧。开头我们预计5位geeky至少各自带以为靓女来,有10个人,搞一个小规模的party,不过最后来了15个人,证明人数并不是一个需要担心的问题。

对于这次party,从geeky到pretty,按1到10打分的话,我会给2或者3。在讨论的话题上,其实不算geek,只有一点点IT而已,因为在场的男士都是IT圈子里的,说到PR女士就郁闷了──在说Public Relation吗?不是,是Page Rank。然而,整个party的娱乐性不算高,一群高智商的人聚会,娱乐项目自然是杀人。杀人游戏要求思维运转,不过娱乐性就一般般了。这次的party没有任何的酒精,也没有什么很刺激的游戏,这是我觉得娱乐性低的一些原因,就是现场很文明,一点都没有high的感觉。看起来更像是IT界的聚会,可惜大家又不讲IT,所以有时候也会冷场。

因此,如何搞好一次party,其实是非常有学问可言的,我的意思是对于我们这些geek来说,有些人天生是party animal,那是我们无法比的。就好像都是MVP,是否擅长交际是人人不同的。Bean在三亚时跟我说,你看哪个MVP是不怎么social的,你就知道他主要是做线上活动的了,因为做线下活动的MVP都是很活跃的人,而作为职业讲师就更加需要懂得如何调动听众的氛围了。暂时我自觉觉得能够条理清晰地讲好一场讲座,但是不能做到新东方讲师那样15分钟一个笑话,如果我要获取那样的技能,前期我必须主动的去做准备,例如每场讲座之前先精心挑选若干适合插播的笑话。讲着讲着就能自然插一个笑话,这种境界对我来说是难以直接通过不主动背笑话而获得的。

这看起来和我向来坚持的英语学习方法所不同。学英语我不觉得有必要刻意背单词,反正用的频率越高,说明那个单词对你也就越有用,你也就越容易记住它。然而问题是,英语你平时可以不停地用,如果你平时不怎么使用英语,然后考试机会就那么稀有,你就只能通过背来准备。对于演讲和party,我乐意不停地花时间去参与,然后潜移默化地把一些技巧记忆下来,然而这样的机会不存在啊,我不能每天都去演讲,我也不能每天都去party,就算我时间上能够负担得起,也没有这样多的机会。演讲没有听众可以找镜子,party呢?因为party的机会实在太有限了,所以我要组织一次party,我就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这次准备不充分,娱乐性不足,下次我就要做足功课再来。

最后,我要感谢awyuanchengyou xujunyu布丁等人,感谢大家参与到组织一个party的工作上来,帮忙选定了party的场所,预定了包间,拉拢了靓女,以及埋了单。

2008年1月24日星期四

Zhuantie 与 Jinghua - 中国互联网文化的重要元素

既然有人研究GuanxiGanqing,那么我就来研究Zhuantie与Jinghua。

首先来说说Zhuantie(转帖)。上次和王兴等人的讨论中,说到为什么百度贴吧只允许吧主上传视频的做法比大众型视频站更有效利用资源。这是跟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中国人中乐于创作内容的或者乐于贡献内容的暂时还非常有限。曾经在Wikipedia上见到有人说,下一代人叫做P代,P指Participate,大家都参与到Wikipedia贡献内容了。然而在中国,还要多少年才能把一代人称之为P代这很难说,现在大多数人还是缺乏创意,缺少闲暇时间去创作,大多数人对着摄像头连装cool的创意也缺乏,高质量的原创视频当然就少。在这个前提下,一个YouTube类的网站就难以通过UGC发展起来了,因为根本就没有UGC,变成了纯粹的转载站,所有人都是将他自己觉得还的视频再发布过来,而非发布自己的内容。而这就是所谓的Zhuantie文化──在中国,由于UGC的缺乏,变成少数内容被不断的复制粘贴,导致整个中国互联网上的内容缺乏多样性。

而被Zhuantie的内容是什么呢?这就是所谓的Jinghua(精华)了。国外的论坛系统是没有所谓的“精华帖”这一设置的,只有sticky用于发布公告。为什么需要精华呢?因为国内论坛的水化问题太严重了,没有哪个帖子不跑题的,而国外论坛很明确规定off topic就一律砍,你有新话题一律开新thread,不要再原来的thread上追加。这样一来,国内的论坛就难得有一个帖子是真正专注于一个话题,能够有所深入探讨的,因此一旦能够出一个这样的帖子,就变成精华了。

2008年1月23日星期三

请不要在 taxi 上使用谷歌地图

谷歌地图(而非Google Maps)的数据源Mapabc非常不精确,已经试过两次了,在北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的士上打开J2ME版的谷歌地图,搜索出一个地点来,然后指示司机开过去,而结果表明那是一个错误的地点。虽然北京的士司机很不靠谱(停在红等前拿本地图出来看的都有),但是谷歌地图更不靠谱。

有人说,百度的数据源Mapbar同样不精确,因为中国的一切地理数据都属于“国家机密”,因此需要经过扭曲后才能发布。什么叫做扭曲?这样说吧,用过PDA的人都知道如何校正触控笔的,因为PDA屏幕的显示与触感两个层都是线性的,一般三到五个点就能校正。然而中国公开到网上的地理数据,例如一个城市的地图,你把这张地图叠加到Google Earth的同一个城市之上,然后采用类似的方法来校正,你会发现极难对齐。理论上,如果两张地图都是正确的,只要比例和位置校正了,叠放在一起应该是每一个点都对齐的。我们暂且假设Google Earth拍出来的照片比例误差不会太大,那就说明Mapabc的数据源是有问题的。当然,上述都是听说会来的,我还没亲自做过Mapabc的地图校正。

这就是安全与便捷之间的trade off,你要增加一样就必须削减另外一样。如果你询问普通市民,他们肯定都优先选择增加便捷性的,因为安全问题暂时不觉得有多严重。这和企业内的信息安全问题一样,所有员工都会觉得企业的安全策略(例如每3个月改一次密码)是一种负担,从而想尽办法绕过去。

2008年1月22日星期二

大忽悠争霸战 Round 1 - DING!

aw在一篇关于学习英语的好处的文章里说到,有很多细小的题材只有英文文章才有所涉及,而在中文领域不一定有人研究过,甚至不一定有相关文章。而且,aw说中文文章经常有些是没有科学依据或者缺乏引用出处的,我将此理解为“忽悠”,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谁更忽悠。

aw的后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好消息 - IE6将退出历史舞台。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好事,而我不知道?我一定要过去看看,然后我看了aw的文章,也看了他引用的中英文原文(英文来自InfoWorld,中文来自Solidot,Solidot到底和Slashdot是什么关系我并不清楚),结论就一个:要么aw被Solidot忽悠了,要么aw在忽悠别人,到底是哪个呢?

InfoWorld的标题是Microsoft warns businesses of impending autoupdate to IE7,意思是“Microsoft警告,商业用户即将自动升级到IE7”。然而,Solidot的标题却是“微软将在2月12日把浏览器强制升级到IE7”。这种翻译方法叫做什么?提示:不叫“翻译错误”。没错,那就叫做“忽悠”。“自动升级”就相当于“强制升级”吗?即使你不理解前面的“商业用户”是指什么,这两者的差别也显而易见。

接下来,我就InfoWorld的文章解释一下所谓的“商业用户”。所谓的商业用户,就是指文章中提到的WSUS用户,而什么是WSUS到Microsoft的官方网站看一下就知道。简单来说,你的企业中有一万个Windows客户端,它们都要做Windows Update,然而如果它们都从官方站点进行Windows Update,这浪费多少企业对外的流量,于是你可以选择使用WSUS──一个企业内部专用的Windows Update服务器平台。作为企业的IT管理人员,你首先在企业内部署一台WSUS,让它从Microsoft的官方网站自动下载Windows Update,同时用WSUS生成一个小小的安装包派发给每一个客户端安装一下。在所有的Windows客户端运行该安装包后,它们的注册表都会加上一个标记,告诉它们以后Windows Update不要从Microsoft官方网站下载,而从企业内部的WSUS获取。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记住,在高度IT化的企业内,IT部门就是克隆人军队的指挥官,而所有客户端机器都是克隆人。举个例子,如果你企业内部的ERP平台依赖于IE6,在没有WSUS的情况下员工可能就会无意地通过Windows Update升级到IE7了,然后发现ERP平台用不了,这时IT部门就要被“打扰”了。这类情况一旦增多,“打扰”就升级为“骚扰”了。所以,作为指挥官的IT部门,有权选择“我知道IE7的存在,但不允许任何克隆人升级到IE7,它们也看不到IE7这个升级的存在”,然后所有“升级到IE7并与ERP平台不兼容”这一问题就不会发生了。如果员工自己下载一个IE7的安装包来安装呢?不要以为Microsoft和企业的IT部门是吃饭不干活的,Windows中复杂的组策略设置就是干这个的,IT部门可以定制一个组策略不允许员工装软件,或者不允许员工装IE7。记住,客户端机器就是克隆人,要么清一色IE6,要么清一色IE7,异类统统枪毙!

现在,大家理解什么是WSUS了吧,那也就应该理解那个“警告”的用意了──如果你是企业的IT管理人员,现在最好马上做调研以决定你的企业是否适合升级到IE7,如果不适合你需要提前设置WSUS以避免这个“自动升级”的过程。

当然,国内的企业,包括大型IT企业,其自身的IT化程度还不高,所以没有人理解WSUS以及类似的自动化流程,以为一切就应该是手动的操作,Microsoft的设计一切都是那么“蠢蛋”的,然而事实上谁才是真正的“蠢蛋”?我看是国内某些习惯手动操作并且不怎么理解“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流程”的译者吧。Solidot把InfoWorld和Slashdot都引用了,人家两篇文章都说明了这是Microsoft对企业IT管理人员提出的一个“警告”,它自己却在那里坚持说“强行升级”,这真是绝顶的忽悠,你看这带着6点PageRank的aw也中招了。

我在这里可以对Microsoft的客户划分再补充一下。MVP分为三个大类:第一类人的工作是,决定企业购买Windows服务器还是Linux服务器,研究哪个的使用成本更低;第二类人的工作是,在第一类人选择了Windows之后,判断企业内部管理平台到底是否基于Web,是否要引入RSS支持,以最低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第三类人的工作是,在第二类人作出判断后,开始设计、编码、测试、维护那个可能支持RSS的Web平台。在中国,第三类人是最被人广泛了解的,第一类人如果挂个CXO的头衔也为人广泛了解了,而第二类人通常就被无视了。

2008年1月21日星期一

最 Geeky 的企业内部首页

首页嘛,有很多中方案,例如iGoogle式的,足够大众化。PageFlakes或者Netvibes也差不多。但是说到geeky,我有个不错的注意。

Opera提供一个Speed Dial,将1~9对应9个链接,而非将一大堆常用功能扔出来,这不错。根据2/8原则,就算我收藏的链接再多,就算我放在iGoogle首页的模块再多,我要用的就那么几个。因此,我设计的geeky首页就一个speed dial。就这样?当然不是,我希望首页不仅仅能做speed dial,还能做普通的dial。

好像普通的手机键盘那样,长按才是speed dail。例如长按4(ghi),那就打开Google;按4(ghi)6(mno)就打开GMail。然后,如果自定义首页只能打开URL,那就太无聊了。现在整天都要打开内部通讯录,查某个人的电话,然后拿起电话来拨号。我觉得我直接在Web界面上拨号就好了,然后自动转为Skype拨号。每人拿一个Skype手机……算!手机太大了,每人拿一个Skype耳机,假如wi-fi模块能够做到耳机里面的话。只要在首页输入电话,就自动转为Skype拨号,并且转接(或回拨)到我的Skype耳机上,那就够好了。反正公司内部wi-fi覆盖,走到哪里都一样,不会再出现打电话给某人发现他不在固话附近的情况。如果已经有了wi-fi覆盖这样的好事情,再搞一个固话网络或者3G接入,那就多余啦。

当然,有时候还是要查找某个人的电话号码,或者某个文档的信息,这时候不要输入数字,而先输入英文字幕(或者先输入数字0),然后就开始进行企业内部的全文检索。例如有人想找我的分机号码……还什么分机号码呢,我是说Skype号码,那就输入“Cat Chen”,然后就查到了,接着点一下就转到他的Skype耳机上拨号了。

2008年1月18日星期五

MacBook Air 如果可以这样子用就很 cool 了

大家都在谈论MacBook Air,我也来评论下这个东西。大家肯定对那个从大信封里拿出MacBook Air的情景印象深刻吧,我来提供一个理想的用例。

香港的黑帮电影中,你可以看到两方boss会面时,各方boss都会没收所有跟班的手机,然后装到一个大信封里,并且从另外一个大信封倒一堆手机出来,让大家个人拿一个,以确保没有人泄密。

如果MacBook Air足够便宜,boss会面前跟大家说,谁还没有电脑的,然后叫秘书搬一堆大信封进来,一人扔一个(“扔”这个动作很重要,这样才够cool),然后大家打开后发现里面装的是一个MacBook Air,那就爽了!

2008年1月15日星期二

原来我住的是百万豪宅!

其实我从来不在blog里写这样的话题,不过这个比较讽刺,所以说两句。我现在和另外3个在同样是在百度的广东人合租一个房子,房龄和我差不多大,不过竟然买卖时的交易金额能够飙升之百万,真是神奇。我们现在¥3400/月把它租下来了,淡季,离奥运还有半年,所以租金算是便宜,却最近才发现原来我们住的是如此值钱的房子,真是神奇!

出名有两种途径

首先,这是Benny在若干年前说的,不是我说的。想要出名,有两种途径,要么互相吹捧,要么互相攻击。没错,他这说法就把所有可能性都囊括再内了,事实上无论你是主动想成名,还是凭借实力成名后想保持身份与地位,这两样都是你的选择,也是你近有的选择。

我们可以看得到,有些业内“知名人士”,时不时发表一些其实没什么深度的文章,里面其实都是对业内其他名人的……这么说吧,就是他表现得在其他名人面前尤为谦虚的样子,这其实就是第一种途径了。你想想,如果你捧一下别人,那个人可能不感恩也来捧一下你吗?这当然可能,因为对方真的可能就是实事求是的人。然而你捧一百个呢?里面总有几个和你一样处于某种尴尬地位的,或者说是瓶颈,论实力想再提升上去有难度,于是干脆就顺你意和你一起玩这个互相吹捧的游戏,反正他也有好处。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找个名人下手,开始攻击他,例如找Keso啦。先不说Keso到底是否有实力,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出名,那就够了,你就可以用他来做攻击目标,从而推动你的名气上涨。如果你只是一群暴徒中相对“默默无闻”的一个,那没什么作用,但如果你是领头人,你攻击别人的言论足够“一针见血”,那就成功了。正所谓“敌人的敌人也就是朋友”,那位名人的反对者就会站到你这一边来。也就是说,你只要不至于蠢到找一个人缘超好的名人来做攻击对象,找个性格分明的,他肯定有自己的反对派,你一攻击,就相当于把他的反对派拉到你这边来了,多好。

因此,国内的IT圈子有时候也挺像是娱乐圈,谁玩谁还不知道呢。我作为一个MVP,有时候也不得不随大流结识一下圈子里的其他人,例如去认识一下Keso。不过说到底,最值得仰慕的,还是那些真正靠实力而成为geek的人。

2008年1月10日星期四

Windows 就是一个带 UI 的命令行

这是用过Mac之后对Windows的感觉。

用一个对程序员来说比较友善的比喻来说,以面向过程的方式来写一大堆函数,然后再分别塞到几个类里面,这就是Windows了。而Mac是真正的面向对象思想下设计的。

在Windows当中,我们貌似在操作一个“文档”、一段“文本”、一张“图片”,但实际上我们都不是在操作对象本身,而是类似于在操作handle——你不知道对象在哪里,你不能直接传递或操作对象,你只能借助仅有的API对handle进行操作,所有能对handle进行的操作都由API限制了。例如即使你在操作的是一张“图片”,你也很清楚那是一个存放为文件的图片,或者暂存在剪贴板的图片,总之你必须清楚handle在哪,否则你就算看到了那张图片也无法操作——图片在网站上,你先另存或者复制到剪贴板吧。

这种体验不就完全是面向过程的映射?每一个操作相当于调用一个或几个API。Windows发展了那么久,在人机交互方面还是脱离不了对DOS的简单封装。在这方面,Windows从前落后于Mac,现在还是这样。Mac虽然不能达到最理想的面向对象操作方式,但至少系统本身提供的体验要比Windows好,同时主流软件也比Windows的主流软件在体验上要好一个等次。

例如Skitch这个轻量级的图片处理软件,你可以抓起正在编辑的图片扔到桌面上,这就自动另存为一个图片文件了。文件与内存中的图片数据对用户来说已经无缝连接起来了。

再举一个例子,在Windows我们都知道回收站是个很好的比喻,不用的文件当然扔那里面。不过说真的,你多少次把文件扔里面了?你用得更多的是delete按钮,对吧?这是显然的,因为Windows用户习惯最大化窗口,这当然就把回收站遮住了,傻瓜才会选择在窗口里拖动文件的同时回到桌面接着再把文件扔到回收站里。Mac的回收站叫做废纸瘘,它出现在Dock上,Dock类似于Windows的任务栏,永远不会消失,就算自动隐藏也可以在鼠标靠近后自动跳出来,因此你永远可以把你看到的不想要的东西拖到废纸瘘上面去。

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Microsoft这样去仿造Apple发明的交互方式是没用的,因为一点点的差异就可能导致可用性完全不同。Windows Mobile 7泄露的文档中,透露了Windows Mobile 7将可能有一些类似iPhone + Wiimote的功能,例如用手指拨动CD封面从而跳到下一张或上一张CD,甚至晃动手机从而跳到随机抽选的一张CD,这样的交互到底是否好用,真的很难说。

最后,无论你在开发Windows应用还是Web应用,我都建议你去弄个Mac来用一段时间吧,不要给一直以来Windows及Windows主流应用程序的交互设计方式禁锢了你的思路,你应该看一点新鲜点的东西。在以前,我认为Scriptaculous的拖放库完全是多余的,真该好像Atlas转变为ASP.NET AJAX时那样把拖放库丢一边,但在使用Mac之后,我才真正觉得在Web应用中推广拖放操作是非常有意义的。

假如我们都做一样的事情

之前写过关于Facebook News Feed的文章,现在开始反过头来思考trend的坏处了,那就是我们都变成克隆人了。

其实所有寻找同好的网站都有这样的问题,一开始你能够很好地寻找自己的同好,以及他们的爱好,在相邻的领域内拓展自己的爱好。然而实际上我们都明白这在数学上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类聚”,欧式距离相近的若干个点就聚唯一个类,并且一个点与这个类中各点距离的总和比与另外任何一个类中各点距离总和要小。

之后呢?因为你在变得越来越像你的同类,同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像你,这样一个类内的多样性就开始缩减,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有两种途径可以打破类聚,要么是创造类聚本身的网站致力于重新打破类聚,这听起来很好笑对吗?你的服务目的是创造类聚,但你又要打破它。然而另外一种途径就是,由外力来打破这种类聚,之后你的服务也就真正失去存在意义了,哪一种才是你所期待的?

我们都希望同类的人不停地聚集到自己的平台上来,但这是不可能的,在完全朝着目标的发展路线上一种可控的“叛离”是必须的。你希望聚拢一种用户,但无论是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中间总会带来一些变化,例如新的用户群体超过了原来的用户群体,最终超过临界成为了所谓的“变味”。需要一再强调的是,这种改变是不可避免的,你不能说控制你的平台不发展从而不改变用户群体,他们继续类聚下去也会爆发,因此我们需要在“可控”的前提下进行一些操作。

无论是之前的论坛“火了-水了-完了”,还是麦田现在所说的“有趣-无聊-暴力”,这都表明群体的进化是必然的,我们需要研究的不是如何保持一个群体以避免其发展。虽然上面两个例子看起来都是“衰亡”——总之就是越变越坏,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控制这种发展,而不是任其自然。

2008年1月8日星期二

跑去见Keso了

北京给我的印象很一般,不过没办法,中国的IT人都聚在这里了,甚至IT以外的人脉枢纽也在这里。与之对比,硅谷不仅仅有人,气候貌似是我喜欢的,生活条件也不错,而北京在“天时地利人和”这3个条件中就只有最后一个,却吸引那么多人跑来这里了,说明其人脉的优势是如此之强大以克服前两者的弱势。

今天晚上在布丁的带领下跑去见Keso等人,第一个印象是这些人特别能吹水,第二个印象是Keso对香烟的消耗率实在高。这样一群人,能够从互联网隐私问题扯到视频管理再到色戒,中间还间插着Google Camp与燕窝这样的东西,实在强。而且那种思维的跳跃性,让听众的大脑很快就会觉得超负载。

在奥校我已经习惯了和一群思维超级跳跃的人聊天,这没什么问题,不过那时候我们都是搞理科竞赛的,我们习惯以geek的思维来扩展,我们对用词与用意是否低俗并不介意。Keso这些人,art背景够强,不像我们只有science背景,于是说话总是喜欢挑些一针见血的,同时又保持言语的高雅性,这样非tech类话题我就很难插嘴了。

总体而言,去和Keso聊天还是很爽的一件事。下星期看看布丁又能带我去见些什么人。周围去找人聊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能认识到不同的人,了解他们的观点,因为这些人的背景都非常不同,所以视点可以是非常独特的。

2008年1月7日星期一

编写 iPhone Friendly 的 Web 应用程序 (Part 6 - iUI)

iUI是一个针对iPhone Safari的Web开发框架,由Joe Hewitt开发。这位Joe Hewitt曾经参与过Firefox的开发,包括其中的DOM Inspector以及Firebug,后来到了Facebook,为Facebook开发了iPhone专用版本,对iPhone Web开发社区算是作出了巨大贡献。

样式

我们继续说iUI这个框架。这个框架所做的事情,就是提供iPhone Friendly的交互方式与样式。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来说说样式方面,iUI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CSS文件,基于这个CSS文件你所创建的页面能够符合iPhone的人机界面指引,并且看起来的效果贴近iPhone原生的应用程序,从而降低用户学习门槛,避免你自己设计的Web应用对iPhone操作不友善(例如按钮不够大,手指难以点击)。

交互

至于交互方面,iUI提供一个基于page的换页导航机制。这里所说的page不是一个Web页面,而是一个<body />内的顶级DOM元素,每一个这样的DOM元素都可以作为一个page,同一时间上仅显示一个page。页面上的所有链接,要么导致page转跳,要么导致整个页面转跳。这种转跳有如下几种情况。

转跳

如果链接的href指向的是一个锚点,例如#somePage,那么iUI就会在页面中寻找id="somePage"的page对象,然后进行转跳。

如果链接的href指向的是站内地址,例如/somePage.html,那么iUI就会使用AJAX的方法加载/somePage.html的内容并追加到<body />内,注意,/somePage.html必然是一个文档片段而不可能是完整的XHTML文档,否则把<html />追加到<body />下就是错误的了。追加的内容内可以有多个page,如果其中一个有selected="true"的属性,那么接下来将显示该page,否则显示追加内容中的第一个page。

最后一种情况是指向站内地址,但是有target="_replace"属性。iUI在看到target="_replace"属性后,就会知道该<a />所在的page内直属元素要被删除,并且替换为目标页面的内容。在这里用CSS来解释一下所谓的直属元素,body > ul#somePage > li > a[target="_replace"],这里<li />就是<ul id="somePage />的直属元素了。这种转跳通常用于曾亮加载,例如iPhone内置的Mail打开邮箱后自动加载50封邮件,点击more之后再加载50封,Web界面上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个<ul />内包含51个<li />,前面50个对应50封邮件,最后一个<li />包含<a target="_replace" />的more链接,目标页面就是下50封邮件的<li />

在转跳的时候,iUI提供了一种很好看的效果,你能够看到当前page从屏幕左边移出去,新的page从屏幕右边移进来,好像PowerPoint的某种幻灯片切换动画那样。如果添加了axis="y"属性,page还能够子底向下滚动。

历史记录

AJAX式的页内内容更新不是不好,问题就在于浏览器无法自动保存历史记录,导致前进后退按钮实效。iUI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上述3种转跳中的前两种iUI都会自动创建新的hash以便创建历史记录,hash默认就是#_pageId的形式,如果当前显示的page没有id,那么hash就按照增量自动分配id。

在拥有历史记录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浏览器的后退按钮向前翻页了,此时相当于加载前面的page,iUI知道这是一个后退操作,就会提供反向的滚动效果(自左向右或自上向下)。

如果我访问页面的顺序是A > B > C > D > B,那么历史记录会如何呢?历史记录会变成A > C > D > B,也就是说第一次访问B时B从历史记录中删除并重新添加到最前的位置了。

演示

说了那么多,我们来看看iUI的实战效果吧!又是Facebook或者Digg的iPhone版?不是,我们来看看自己利用iUI开发一个小应用的效果以及成本如何。就在上个周末,我花了不到20小时做了个名为iBaidu的小东西,自动抓取Baidu的搜索结果与排行榜并以iPhone friendly的方式显示出来。以下是发布到YouTube的演示视频:

服务器端使用的技术是Ruby on Rails以及ASP.NET。为什么需要ASP.NET?这是一个很郁闷的问题,因为Baidu是基于GBK的,而RoR的编码转换能力其若无比,我懒得花时间去寻找适合的转码库,因此直接拿了ASP.NET来做抓去代理,抓取的时候顺便做一下编码转换。如果不是编码问题,那么只需要RoR就能轻松完成任务。

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如果使用RoR搭配Prototype,不好意思,iUI才对,要设计一个iPhone friendly的Web应用程序是多么地容易,开发过程也相当敏捷。如果你喜欢iPhone开发系列的文章,欢迎订阅:

2008年1月5日星期六

什么时候抛弃Live Messenger

最近全面通知QQ上的所有好友,包括群,说明我决定于2008年开始停用QQ或TM,需要继续保持联系的话就加我的Live Messenger或GTalk,无论什么事情,至少可以通过GMail联系我。我期望的是,如果你觉得我们之间的connection不那么重要,就不要来烦我了,我不关心你上线下线这样的琐碎事情,记录下我的GMail吧,没事不要在IM上找我,然而结果却是另一种情况。

在我在QQ上广播暂停使用QQ且给出Live Messenger与GTalk帐号后,一堆人来加我的Live Messenger。因为我在群里面广播了,有些人本来不是好友的,还变成了Live Messenger好友。可能我们在群上根本就没有直接对话过,这样就加进来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我在Live Messenger上也不知道如何给他分类。可能有些人认为,只要有价值的人,也就先加了,避免日后要联系又找不到,然而其实他过去没有任何联系我的理由,将来可能也一直没有。

总之,我现在Live Messenger上面的好友数量暴涨,并且我也从Live Messenger换到Adium上来了,看不到以前的聊天记录了,因此如果我不记得你是谁了,那么请见谅。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选择停用Live Messenger,以过滤掉一批不用联系的人。

2008年1月3日星期四

想买个数位板

最近几天就在fancy这个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米去买一个。感觉用笔来画画很爽,况且平时也能用笔操作,鼠标就省掉了,不会因为长期抓鼠标导致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