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星期日

《Attached》——恋人矛盾的合理解释

最初发现《Attached》这本书,是在 Audible 上面。我在看了简介和评论后,就猜这是我想要的书,因为我觉得它解答了我一个长期以来的疑问。接着我下载了 Kindle sample,发现书中用依恋类型来解释恋爱中的矛盾非常 make sense,于是立即购买赶快看完。

这本书的开头先简单介绍了 3 种依恋类型:Secure(安全)、Anxious(焦虑)、Avoidant(回避)。这是我之前在看《Happiness Hypothesis》时就知道的,不过《Happiness Hypothesis》说成年人恋人之间的依恋类型由婴儿时期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类型来决定,之后终身不变,但《Attached》说依恋类型是稳定但可塑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新观点。如果成年人的依恋类型必然跟他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一致的话,我会觉得无法解释的反例实在是太多了。但如果说依恋类型稳定但可塑的话,那我就很有兴趣去了解如何可塑法。

Secure 的人容易接近恋人,对于依赖和被依赖感到舒服,不担心被抛弃也不担心被靠得太近。Anxious 的人觉得别人不愿意让他靠近到他想要的近距离,经常担心恋人是不是不爱自己或者不想跟自己在一起了。Avoidant 的人觉得跟别人距离太近会不舒服,难以完全信任别人也难以允许自己依赖别人。这样说可能大家不明白自己属于什么类型,看一下书中具体的例子就知道了。我觉得在通过例子理解以后,甚至不用做测试也能轻易判断类型。当然如果你不愿意去看这本书的话,可以用网上现成的测试。注意测试的结果不是直接划分到 3 种类型之一的,而是 anxiety 一个维度,avoidance 一个维度,然后组成一个二维坐标系。

现代西方的主流观点认为,恋人之间要独立一些才好,但作者认为这个观点跟美国上个世纪 20 年代主流母婴观点相似。当时的心理学观点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都是因为被母亲宠坏了而导致的,所以母亲必须不能宠爱孩子。所有事情都应该按规矩来做,该几点吃饭几点睡觉都是提前定好的,孩子如何哭闹都不能理更不能让步。当然后来这些观点被完全推翻,现在的主流观点认为要为婴儿建立 Secure 的依恋类型才是最好的。同理,作者认为现在恋人应该独立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如果一方需要获得安全感另一方就应该尽力提供,双方达到 Secure 的依恋类型才是最好的。

接下来这本书讲解了最常见的矛盾恋人组合——一方 Anxious 另一方 Avoidant。Anxious 的一方总会觉得距离太远,想要靠近;Avoidant 的一方一旦被靠近了就觉得不舒服,然后想要回避。接着 Anxious 的一方会由于不满足而做出过激行为,希望以此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但 Avoidant 则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的观点——靠得太近会出问题,同时 Anxious 也会因为得不到关注而觉得这正好印证了自己的疑虑——对方可能不够爱我。

这种矛盾会渗透到两个人生活细节当中去,使得两个人不停地为各种小事而吵架,同时双方还不知道其实吵架的根源是大家对距离的期望不一致。一个例子是这样的:一对恋人就要不要买洗衣机而吵架,他们列举了无数要买和不要买的理由,但他们都不知道各自立场的根源是什么。其实背景是这样子的,女方每个周末都会拿着一篮衣服到一个街区之外的姐姐家借用洗衣机洗衣服,从而在不用面对男方的情况下跟姐姐一起打发掉一个周末下午,这是典型的 Avoidant 类型。至于男方则是典型的 Anxious 类型,他不希望难得周末有时间在一起却总要有一个下午要分开度过,所以他希望通过购买洗衣机来解决这个问题。双方真正无法达成共识的地方是到底有多少时间共处,一方希望更多而另一方希望更少。

至于为什么 Anxious 和 Avoidant 搭配的恋人组合那么常见,书中给出了有趣的解释。首先 Secure 的人是兼容性最强的,他们会主动顾及对方的情感需求,所以无论搭配 Anxious 还是 Avoidant,Secure 的人都能让对方感到满足,同时自己也不会觉得不舒服。因此如果双方当中有一方是 Secure 的,估计这对组合就稳定下来了,双方都不会重新进入到待配对的市场当中。

如果是两个 Avoidant 尝试配对,因为双方都不想要靠得更近,结果自然不会选择在一起,因此很快就回归到市场当中。如果 Anxious 跟 Secure 配对,Anxious 习惯了 Avoidant 给他带来情感上大起大落的变化,反而会觉得 Secure 太过平淡没有感觉。但当一个 Anxious 和一个 Avoidant 配对时,Anxious 会不停地追赶,Avoidant 会不停地逃跑,但无论如何 Anxious 都不想放手,最终就会成为矛盾的悲剧。因此,尽管 Secure、Anxious、Avoidant 的人口比例是 50%、30%、20%,但我们总是能碰到 Anxious 和 Avoidant 的组合。

如果还是单身的话,作者建议 Anxious 和 Avoidant 尽量避免组成矛盾组合。如果已经成为恋人的话,Anxious 要么学会放手,要么尝试学习有效沟通,但后者只能缓解矛盾,不可能让 Anxious 的需求获得满足,Anxious 的一方必须接受这一折衷。如果 Anxious 或 Avoidant 有机会跟 Secure 恋爱的话,他们会被慢慢转化为 Secure 类型。因为 Secure 可以从一开始就满足到他们对距离的需求,反而能让他们变得有安全感,从而缓慢地完成转变。

最后这一点也被称之为 Dependency Paradox,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相信如果他需要依赖时有人可以给他放心依赖的话,他反而不需要依赖那个人,从而能够放胆探索外面的世界。这其实非常 make sense,如果放到婴儿对母亲的依恋理论中用进化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就尤其 make sense。

依恋类型的理论最初源自一个叫做 Strange Situation 的心理学实验,测试婴儿跟母亲分开后的反应,以及再团聚时的反应。实验场所是一个地上充满玩具的房间,母亲带着婴儿进入房间后跟实验助手交流,然后分别尝试母亲离开、助手离开、母亲助手都离开、母亲返回、助手返回、母亲助手都返回的情况。事实证明助手是无法对婴儿产生影响的,所以实验的关注点是母亲和婴儿的交互。母亲离开婴儿就会安全感缺失是停止玩耍,母亲返回婴儿就会因为获得安全感而继续玩耍。进化心理学对此的解释是说,安全和玩耍对于婴儿来说同等重要,缺乏安全意味着立即死亡,而缺乏玩耍意味着大脑发育减缓,长久来说缓慢失去竞争优势等同于死亡。因此进化结果使得人类婴儿同时要坚固两者,所以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必须要去找母亲,或者通过哭闹来引起母亲注意。

当然上述所说的只是 Secure 类型的婴儿。Anxious 的婴儿会在母亲返回后继续哭闹,甚至做出一些过激反应来惩罚母亲。Avoidant 的婴儿则会在母亲离开后抑制着自己不哭不闹,但各项生理指标会现实 Avoidant 的婴儿其实跟其它婴儿一样,在母亲离开后变得尤其恐慌。如果我们把这 3 种类型的婴儿行为再投射回到成年恋人当中去,你就会发现这其实很 make sense。跟恋人分离后,Anxious 会比 Secure 更敏感,同时在团聚后更有可能做出激烈反应。Avoidant 本质上也类似,但他们会建立其一套机制假装自己不在乎,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就相信了这套机制,认为自己确实不在乎。

就如同进化心理学认为婴儿在安全感需求获得满足后会去玩耍一样,成年人在安全感获得满足后自然也会去探索外面的世界,这就是 Dependency Paradox。因此,应对非 Secure 恋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尽力保证对方的安全感需求得到满足,对于 Anxious 恋人来说尤其如此。不要因为主流观点认为恋人之间应该互相独立就无视对方的情感需求,照顾好对方的情感需求才能避免矛盾的发生。如果双方都不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那就需要通过有效沟通来解决。

Anxious 通常不懂得有效沟通,而更倾向于玩游戏,然后就是过激反应。Avoidant 通常也不会有效沟通,导致 Anxious 的对方觉得 Avoidant 的回避是针对自己的。其实双方都应该陈述清楚自己的需求是什么。Anxious 的一方需要让对方明确什么事情会触发自己的焦虑反应,避免通过过激反应来吸引对方注意力。Avoidant 的一方也需要让对方知道,自己需要保持距离并不是因为对方的问题,无论跟谁在一起这个距离都是需要保持的。

书里面还有一些有趣的观点,同时引用了不少有意思的心理实验。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看看。看完这本书以后你就会觉得身边很多恋人的矛盾都是能解释得同的,因为其中一方是 Anxious 而另外一方是 Avoidant 的迹象很明显。同时 PUA 训练的效用也变得很显而易见,那就是把自己从 Anxious 强行扭转为 Avoidant,然后逼对方进入 Anxious 的角色。所谓要让对方经历情绪高低起伏创造爱情感觉的技巧,本质上都是利用对方 Anxious 的特性而已。在心理学上这是有效的技巧,但你也不希望两个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因为幸福感会比不上 Secure 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