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29日星期二

Google Apps Hosted 上线

Google Apps Hosted上线了,包括Gmail、Google Talk、Google Calendar、Google Page Creator这4项服务,而且只要成功申请到Beta服务,就完全免费。这样看来,Microsoft Office Live又要加油了,否则又显得一文不值了。

首先从价格上,Google Apps Hosted就有相当的优势。需要使用Google Apps Hosted,你仅仅需要有一个域名,这个可以到Yahoo! SmallBusiness去买,$10/年,比在国内的某些域名提供商买还要便宜,而且服务好,什么子域名都可以设置,还可以设置子域名的范解释。而Microsoft Office Live除了Basic长期免费,其余Beta后就开始收费,而且最低的也要$30/月,实在是贵。而且免费附送的域名还是Microsoft全权管理和配置,你不能再分配下面的子域名。

然后从服务上来看,由于Google Apps Hosted的收费服务还没有开放,所以暂时只能够拿免费服务和免费服务比,也就是和Microsoft Office Live Basic比。Google允许你申请比较多的Gmail帐号,但Basic则限制你只有5个Live Mail帐号;IM双方都提供支持;Google有Calendar,Basic好像不提供Calendar服务;Google的Page Creator和Basic的在线HTML编辑器相差不大。如此类似的服务,从风格上来说,个人或非盈利性组织可能会倾向于Google,而中小型企业会倾向于Microsoft。

2006年8月27日星期日

稍微修改了一些 Post ,为大家增加了 Link

原本帖子中提到的人基本上都没有链接到的,现在都增加了链接了,方便了读者直接点击查看我提到的人。还有我提到的一些网站,也增加了链接了。现在回过头来增加那么多链接,都是想方便大家,也算是为该网站的PageRank作一点贡献,表明我认同该网站。

小睡 / Polyphasic Sleep

小睡,或者翻译为多相睡眠,也就是一天睡眠多次并且时间很短,以此来节省时间,通常也用于一些不能长时间睡眠的情况。严格的小睡安排,应该把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6段,每段4小时,每段的开头小睡20~30分钟,然后醒来就开始工作,直到这一个段结束,这样你一天仅需要睡3个小时。关于严格的小睡,大家可以参考Steve Pavlina的Polyphasic Sleep系列文章,他在自己的blog完整记录了自己连续5个半月体验小睡的情况。

其实我在中学的时候就见过有人体验非严格的小睡安排——白天安排每隔4小时一次的小睡,晚上有一次比常人短的长睡眠。已经保送并且有个人爱好要忙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非严格的小睡安排,因为白天小睡导致错过的课程都是无关紧要的,一个白天多占用1.5小时睡觉,但却可以换来午休1小时和晚休1~2小时的不睡觉,而且醒着的时候机敏程度能够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

当时我也喜欢在白天安排一些小睡:早上6:00要起床,应付早操和早餐等等琐碎的事情直到早读完,7:40开始第一节课也就开始我第一段小睡。8:20醒来,开始忙自己喜欢的东西,当然时不时也要应付上面的老师,直到12:00我的精力耗尽了也就去吃饭了。中午1:00到2:30按学校要求睡觉,下午就可以忙到6:00吃饭。晚上7:00开始自习我又开始睡觉,睡到8:00才醒,之后又可以忙到11:30。虽然我的做法没节省到睡眠时间,但是醒着的时候的机敏程度却得到了提高,感觉是很舒服的。我喜欢小睡醒来精力充沛的感觉,然后喜欢干需要消耗脑力的工作,就好像一块质量好的电池以一个恰当的电流放电一样,在使用过程中电压保持着不会掉下去,直到用完了电压突然掉下去了也就拿去充电了。(其实上课时候趴在桌子睡并不会太辛苦,习惯了就很舒服,睡眠质量也不错,不过不知道当时是否有影响到身边的mmm同学,有就惨咯,因为我连续一个学期都那样,希望她不要太介意吧。)

由于最近一段时间睡眠安排得不好,凌晨2:00才睡,睡到中午12:00,为了开学需要调整回来,所以想着干脆就调整为小睡好了,就算不能为自己争取更多醒着的时间,也能确保自己醒着的时候是最佳状态的。

最后就是想问一下,有没有人想和我一起体验小睡。首先小睡是对健康生理心理健康都是无害的,大家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有关的解释,最大的困然来自于晚上醒着的时间无法联系到其他人,所以只能干一些独自干的工作。这是让小睡者改回正常睡眠的一个主要理由,因为晚上的工作时间还是和白天的工作时间有所不同的,即使你在一个繁华的大都市所谓的不夜城很多的商业晚上还是会关门,至于凌晨营业的服务又不一定能够引起你的兴趣。如果全世界都采用小睡安排,那么很多小睡者都乐意保持下去。所以我想找多一些人陪我,变换作息时间,然后大家在晚上的工作时间仍然可以保持联系。

2006年8月26日星期六

灌了4瓶王老吉,系统扰乱中~

现在实在痛苦,仅仅是因为连续4天每天1瓶王老吉,哎……

好像我这种喝可乐大的,平时基本上不喝广东凉茶的人,突然间喝那么多王老吉肯定受不了啦。所以呢,要我戒可乐喝王老吉是不那么容易的,虽然可乐可以不喝,但是王老吉就算再好一次喝那么多也还是会死人的。如果可以,应给可乐混合王老吉喝,然后慢慢改变混合比例,哈哈!

无论要作什么改变,都是应该慢慢来的,矫枉过正就不好了。其实“重构”这种思想用于慢慢改变自己也是有效的,不要好像重写那样把一些已经存在的习惯推倒重来,而是保持结构化的慢慢改变,那么你可以保证自己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稳定版本”而不会显得脆弱并且无法应对突发的其他事情。

2006年8月25日星期五

中国人才市场暴缺testers?才不需要呢!

报纸上常常刊登这样的消息,看过之后就觉得超好笑,中国很多有软硬件开发能力的企业都可以站出来说自己缺tester,但真的要招tester吗?你去问问老板或者负责成本控制那位,肯定say no。

中国人还是习惯一次性购买商品的使用权,不懂后期服务是什么,既然买方是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卖方就只有跟随。看起来功能相同的商品,一个质量差一个质量好,肯定后者贵而前者多人买的,既然这样要多赚钱就必须作质量差的然后多出货。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开发者都会选择多快好省的开发途径,而不注重质量,特别是在好不需要核心技术的领域。

如何才能多快好省?拿网站开发来说,例如ASP/PHP之类的,就是直接搜索有没有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同类应用,最好能够搞到源代码,然后直接打开源代码修改到符合客户需求就交货。但实际上对程序质量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随便找来的源代码本身的质量就无法确定,可能高也可能低,在没有官方文档的情况下直接阅读代码来理解然后动手修改,很容易就会导致稳定性和安全性暴降。关于这个原理的证明,可以以“动网论坛”来举例,有人曾经说过“越是正规的网站,在使用‘动网论坛’时就会作越小的改动”,而看看那些加到满身都是插件的动网论坛,往往都是一些小组织搞出来的“看起来很Cool”的论坛,漏洞满身,要搞热不容易,搞热了就容易受攻击。

多快好省到底省多少?一个网站完全重新设计造价¥6000,找一个次品改一下充给你¥2000;一个网站完全重新设计造价¥2000,找一个次品改一下充给你¥500。只要有一个人开始拿次品出货,市场就会被他的出价扰乱,然后到底一个网站值多少钱就没人知道了。而背后的关键原因就是一个网站的质量是无从评估,至少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如此。除非作为买家的一方有专家负责察看源代码来估计质量,否则仅仅看看使用起来的效果如何,买家肯定无法判断为什么看起来类似的东西价格差异能够那么大。

回到tester的问题上来,既然造价¥6000与¥2000的东西客户不容易区分,那么产品是否经过完善测试客户就更无法区分了,这时候雇用tester就显得非常多余。说到这里我就突然想拿Dell来举例,Dell就属于没有核心技术也要冲高端产品的,它能够在高端组件(例如CPU/显卡)出现后立刻发布使用该高端组件的PC,但是该高端组件和PC内的其他组件兼容性如何呢?是否能够稳定运行呢?Dell是不知道的,仅当出现相当数量的问题反馈时,Dell才开始想办法解决此问题。

Dell在PC方面的例子,例如XPS产品线,我不了解无法举例。但是Dell在05年底Handheld市场发布的X51系列却是一个明显的例子。X51v发布时是Dell的最高端机型,拥有VGA屏幕,预装Windows Mobile 5,售价¥4000左右,当时能够拿来对比的是HP的hx4700。hx4700是HP的旗舰级产品,拥有VGA屏幕,比X51v早很多发布,所以安装的是PocketPC 2003 Second Edition,但售价却近¥6000,承诺在Windows Mobile 5发布后提供免费升级。大家能看到的情况就是,X51v简体中文发布后有一段时间了,hx4700还是没有提供简体中文版的Windows Mobile 5免费升级,而英文升级早已出现了。这时候你就应该考虑是以下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1. HP的技术弱,或者服务部门不抓紧,Dell都把使用简体中文版的新产品投放市场了,HP还不能把一个升级放出来。
  2. HP或者是MS在制作简体中文版升级时遇到问题卡住了,而Dell忽略该问题直接把产品投放市场。

结果看起来更像是第2种情况,X51v出现了不少软件bug,官方惟有靠发放补丁来解决问题,而且简体中文版还会出现一些英文版没有的bug。而这就是没有经过完整测试的结果。不过X51v的购买者则还是有机会在那里吹,看看你们花了¥6000买hx4700的还在那里无奈的等待HP发布升级,我花¥4000就用上了顶级的Windows Mobile 5产品咯。

2006年8月23日星期三

HighRing - 成年人听不到的铃声

人听力的有效范围是20Hz~20KHz,而随着年龄所造成的听觉劳损,成年人会逐步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英国的一家企业由此原理开发出一种用于驱逐青少年的工具,通过播放14.4KHz的高频噪音让青少年远离一些不对青少年开放的商店。

然而当青少年明白其中的原理后,他们就想到了一种利用此原理且对自己有利的用法,那就是用高频声音作为手机铃声,也就是所谓的HighRing。HighRing最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用作上课时的铃声,学生本人能听到电话响了然后接听,而站在上面讲课的老师却听不到。

想下载HighRing的铃声,可以到HighRing.com这个网站,上面有5秒和15秒两种铃声,并且有wav和mp3版本。

2006年8月20日星期日

xFruits - 玩转RSS

既然说过要说一些大家都能看的东西,那从介绍一些大家都能用而且比较有趣的服务开始吧。今天推荐的是xFruits,一个专门提供RSS相关服务的网站,虽然6月就开始Beta了,不过知道的人应该不多吧。

在xFruits,你可以看到RSS聚合、RSS到网站、RSS到移动网站、贴子到RSS、RSS到PDF等各式转换服务。这些服务看似简单,但结合起来却很好用哦。例如你平时使用RSS阅读器订阅众多的Blog,希望也能在手机上直接浏览这些Blog却暂时找不到实现的方法,那么这时候你就可以先用RSS聚合功能将你订阅的Blog聚合为一个RSS,然后再用RSS到移动网站的转换生成一个适合在手机上看的页面,那就可以享受直接在手机上订阅众多Blog的效果了。

RSS到PDF也是一个不错的功能,例如你多年的个人发表堆积在MSN Spaces,虽然东西很多但是却散落在不同的类别里面,你想将这些东西整理为一本出版物,那就可以尝试RSS到PDF功能了。整理出来的PDF绝对会让你满意,它会帮你自动将每一篇文章按日期排下来,保持原本的图片和链接,同时还会自动按3种索引方式为你添加PDF书签:按日期、按标题和按来源。

2006年8月18日星期五

写大家都能看都能评论的东西?

长时间看着自己的Google Analytics报告,发现回头率极低,大多数人都是通过链接或搜索过来然后看完他要看的技术文章就走了,不回访也不订阅。

嗯……虽然我不是太在乎自己的blog被什么人阅读,不过我觉得养blog有点像养植物,这种方法不好养就换种方法,反正不容易死掉。现在考虑写一些能够让我身边的朋友看一看和评论的东西,因为一般评论过的人之后都会再回头看看其他人的新评论,希望这样能够增加回头率。

另外Title也准备改一下,"Cat's Life"这个名称是当初不明确要一个blog来干什么的情况下起的,现在我不同的blog应该根据内容来定制一些有意义的title。

Blog*Spot 解封 & 老牌 Blog 解说 & Blogger Beta

最近Blog*Spot可以直接从大陆访问了,不少人都开始转向用Blogger的服务,结果发现Blogger并没有现在常见的帖子分类/标签功能,而且模板编辑是纯HTML的也不容易上手。Blogger这么好声誉的网站服务就那么差吗?当然不是,这需要从blog的起源说起。

blog的始祖,或者说明是Blogger,开头考虑是给拥有个人网站的人用的。也就是我自己有一个个人网站,拥有静态的HTML,甚至是动态网站例如ASP/PHP。这时候我想写日志(当时还不明确叫做blog,或者刚刚开始叫做blog),那么我需要手动添加日志的页面,然后手动更新首页到各篇日志的链接,日志多了我会考虑每个月的日志都在一个页面集中起来或者集中链接,这叫做存档。但是手动这样做很不方便,就算空间支持动态我也懒得自己写数据库程序管理这一切,怎么办呢?这时候Blogger就来提供这部分服务了。

Blogger能够帮你保存日志的内容,然后自动帮你将内容生成HTML(考虑到多数空间仅支持静态HTML),然后通过FTP自动上传到你个人网站的空间(FTP上传是主流),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发表的时候,你可以选择Blogger首页为blog.html,因为可能你自己的网站有真正的index.html,然后还有photos.html和books.html分别用于展示你的照片和阅读的书。那时候还没有flickr和douban,所以后面提到的两个频道是你自己手动更新的。

故事说完了,大家明白了吧?Blogger诞生的时代,面向的用户都是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的,而Blogger只是用于自动生成网站其中的一部分,这些人都懂得如何编写HTML,所以他们一看就知道如何编辑HTML模板。至于后来完全为仅需要写blog的用户提供宿主服务的(也称作BSP),例如国内老BSP之一的blogbus.com,到现在的国内最多人用的MSN Spaces,都已经很傻瓜化。

顺便说一下的是,现在兼作宿主的BSP,提供存档功能仅仅是为了照顾大家的习惯。因为你看的根本就不是静态页面而是动态页面,动态筛选任何指定日期区间的帖子根本没难度也无差异。因此,这些BSP的存档一般都不允许你设置周期,就默认按月存档,不能好像Blogger那样按周或者日存档。

至于分类/标签是后来的BSP加上去的功能,Blogger这样的服务要实现分类的话它每次更新增量上传的数据量就要加大不少,如果你还经常修改分类/标签那么数据量就更加大了,这应该就是Blogger一直不肯增加分类这一功能的原因。不过最近Blogger提供的新的Blogger Beta服务开始支持这些功能,但Blogger Beta服务不能将blog以静态文件方式发布到你的FTP/SFTP,只能直接在Blog*Spot上展示。

2006年8月15日星期二

.NET 的灵魂是什么?

这是个很有趣的问题,但我觉得Microsoft也不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估计他们会想rephrase这个问题,然后用他们的官方口吻回答。

先说说为什么会提这样的问题。那天和Piggest在逛购书中心,她说那些列很多Photoshop特效制作方法的书看再多都没有用,因为你看一个制作方法就只学到了这一个,而看《选择的艺术》这样的书,你才能领会到Photoshop的核心思想和使用方式,之后你就懂得如何灵活使用了。我接着就想,为什么ASP.NET的书都是那么肤浅,国内的书多数追求如何RAD式使用ASP.NET,国外的书就算在开发层面说得比较深入但都绝不提ASP.NET内部的一些运作机制,导致大部分ASP.NET的开发人员都只能按照一些官方给定的方式拼凑代码无法灵活发挥。为什么没有一本书能够抓得住ASP.NET的灵魂?是不是因为.NET本身就没有灵魂,所以你想抓也抓不到?

首先想一下MS会如何回答这个问题,.NET最有价值的地方就是语言无关。虽然它也好像Java那样应该是平台无关的,但是MS对非Windows平台的.NET Framework基本上毫无贡献,Mono发展至今也无法成为.NET Framework的第二选择。至于语言无关,这个特性的最大得益者似乎是MS而不是程序员,MS通过这招让大量其他语言的程序员转过来.NET。对于程序员来说,语言无关只是让不同语言的使用者能够方便的交流Assembly,但是对于设计与编码来说没有提供任何的核心思想。

接着MS应该会介绍.NET Framework自带的一大堆好好用的namespace,下面却是提供了很多很好用的类,例如ASP.NET 2.0就将Membership、Profile、WebPart等很实用的功能都引入了,大大方便了程序员。但是这又进一步突出了ASP.NET的RAD特性,除了RAD让人看不出它有任何深层次的思想。

那么除了提高开发效率,.NET有什么核心思想引导着所有的.NET开发人员,或许暂时没有。只有等MS慢慢成熟,整个企业塑造出一种除了赚钱和扩张以外的精神之后,.NET才可能有灵魂。

2006年8月14日星期一

第一次尝试使用 Windows Live Writer 发帖

今天在GFans看到有人提及Windows Live Writer,马上搜索一下是什么,结果发现是一个Blog工具,而且支持的API也不少,于是就下载了一个来玩玩。

安装的时候提示我是否需要装Windows Live Toolbar,犹豫了很久,最终决定装上,反正都是Beta,就试试看吧,虽然对Windows Live系列的Beta一向没有好感,结果发现原来是一个Google Toolbar的仿制品,T4拥有的功能它大部分都有,例如可以添加自定义按钮啊,可以自动填写表达啊,附加Virtual Earth, Live Mail, Live Spaces等我早就在Live Messenger看到厌烦的按钮。之后就很后悔选择了安装,马上通过IE的加载项管理把这些都禁用掉了。

然后说说装好的Windows Live Writer,填写Blog地址是发现出错,连接www.blogger.com/api总是被断开,不知道是哪方问题。之后发现它一个挺智能的地方,就是能够在你的Blog发一张临时贴,然后探测你的Blog的Style,那么你在编辑时就能够按照这种Style进行预览了。至于其功能,感觉一般半,就是界面漂亮,可以插入照片可惜我通常不直接上传照片而传到flickr,可以插入地图但遇到Virtual Earth的脚本错误。但总的来说MS现在的新产品都支持XHTML 1.0 Transition已经算是好事情,我开头也担心过它自动生成的是MS DOM那种糟糕的HTML。

暂时能说的就这么多了,试一下发表~

2006年8月10日星期四

Meebo 和 GMail + Talk 等 WebIM 的实现方式

我用Fiddler监听过Meebo和GMail + Talk,终于知道他们是如何实现event机制的了(也有人称之为Comet模式)。event包括好友发信息给你、好友上线/下线,甚至连是否显示某某人"is typing"的状态变换也算,反正就是指模仿桌面应用event机制需要服务器端主动触发客户端的东西。

例如有一个event.ashx是专门负责发送event消息的,那么工作的时候就保证一个客户端至少有一个活动的http连接在请求event.ashx。首先客户端要connect上去并发一个空的request请求event.ashx,然后服务器端则等待事件,如果在等待期间有事件发生则服务器端马上将事件信息写入response返回并disconnect掉,如果一段时间后没有事件发生则给出空的response并disconnect掉。客户端一旦收完response并被disconnect掉,马上进行下一次的connect和发送下一个空request以等待新的事件,如此重复下去。另外事件传输时可能也可以应用batch机制,也就是第一个事件触发后等几毫秒看看是否有紧随的事件,有的话也把其数据增加到response中一起发给客户端。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会好像每秒一次请求检查事件那样非常消耗服务器端资源,但是占用着服务器的端口其实也是一种资源浪费。一台机65535个端口,幸运的话我想最多能够同时使用几百个,超过了网卡的缓冲区应该就负载不了了。

2006年8月8日星期二

中国IT从业人员学习障碍:心态大于语言

在查阅Atlas资料的时候我看到,竟然有人说用UpdatePanel不就已经很好,做出来的效果也无刷新,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Atlas的客户端使用方式。这时候我想起Piggest关于中国CG界的评论,我才明白为什么中国的IT界总是和前沿技术扯不上关系,原来这不是语言造成的门槛,而是心态造成的障碍。为什么大家都不看英文的前沿资料呢?往往不一定是看不懂,而是不愿意使用前沿技术。使用前沿技术是有风险的,遇到致命问题将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就算不至于项目失败项目也是在探索中前进的,项目的参与者必须一边研究一边之行执行项目,这是大多数单纯想赚钱的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情。 这就导致了大家都不愿意使用前沿技术,宁愿让别人把该技术用烂了自己才拿来用,因为用烂了的技术肯定是遍地资料的,别说"用",就算是"抄"也可以——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把别人的成果拿过来。

同时这也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在中国真正会去接触前沿技术的人也不会愿意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是常常看前沿技术文章的人,开头你会考虑将部分翻译为中文,或者用中文讲自己掌握到的资料表达出来,希望分享给中文社区的用户。但接着遇到的只会是其他人的忽略甚至是鄙视,你觉得你自己完全没必要对中文社区作贡献,这时候你就会下狠心不再管中文社区,反正你在英文社区也能和其他人很好的交流然后获得提高。

当然前沿技术接触者也有另外一种做法,很商业的做法,就是译书或自己出书。由于大家都不屑于看那些要摸索去做的东西,而热衷于那些能够抄来就用的东西,所以如果你在前沿技术中摸索出一条路来然后马上写一本实用性很强的书,即使这些实用之处完全没有发挥出技术的优势而仅仅是看起来很Cool,那也会有很多人买去抄,这时候你就能狠狠赚一笔了。这就好比市场上充斥着很多设计类软件的特效书,这些书根本不涉及该设计软件的核心或者说是灵魂,但它就是把最近热门特效的制作方法罗列出来了,然后就很多人去买。

无论如何,这种心态让大多数中国人最终成为了熟练操作一些用烂了的技术的工人,今天制造业上中国是世界工厂,明天在IT行业上也将只能是世界工厂,甚至有些人说仅仅是世界车间,因为先进的工厂也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但中国只有生产线。

2006年8月7日星期一

为了兼容IE把页面的DOCTYPE去掉了

IE浏览我的Blog,总是以左侧高度作为页面总高度,右侧高度多出部分就会隐藏,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明明就是符合XHTML 1.0 Transition的。弄了一段时间没搞好,干脆就去掉DOCTYPE,让IE自己用Quirk Mode来解释吧。

试用Microsoft Office Live的服务

很早之前就填写了Office Live Beta的申请,期待着二月能够收到邀请,结果一直没收到,直到最近收到Microsoft的邮件通知才知道已经不需要邀请也能注册了,于是马上跑去注册了一个。

Office Live Beta由低至高分为3个版本:Basics、Collaboration、Essentials,在Beta阶段全部免费,在Beta结束后只有Basisc免费。虽然Office Live暂时是免费服务,但注册还是需要信用卡的,这是为了避免滥用行为,以确保一个在现实中有一定credit的人才能注册一个Office Live站点。开头我注册了一个Basics站点,后来想想既然Essentials暂时也免费,而且MS说明Beta结束时会让你选择是否继续使用收费服务(MS应该不会好像中国的手机服务提供商那么无耻用前期免费服务来钓鱼吧),所以也就选择升级到Essentials了。

成功注册后就可以登录Office Live的Member Center了,快速的翻阅一下所有功能后你就能够快速上手了。在Member Center中你可以选择你的网站的Theme,编辑页面的内容(包括上传照片和文档)。可能由于Office Live针对的是小型企业或大型企业中的小团队,所以它的网站编辑环境都是很傻瓜的,有点像Google Pages那样,不过Google Pages做出来的网页很有个人网站风格而Office Live做出来的网页很有小企业门户风格。

在Member Center中,你还可以配置你的商业应用,这其实是一个类似Sharepoint的系统,可以建立Sharepoint列表,管理你的客户、项目、资源等等的信息。当然你还可以把你的员工的Live ID加入进来,让他们也有权限操作这些列表。如果你的员工还没有Live ID,或者你想为他们分配你的域名下的Email地址作为他们的Live ID,你也可以在Member Center中分配Email地址给他们。

整个Office Live,包括很早就推出了的Office Live Meeting服务,其实都不是MS新开发的东西,这些所谓服务以前都是直接销售的服务平台软件。MS应该知道只有大企业才有足够的资本去购买自己的服务器,然后在自己的服务器上运行这些大型服务并且管理企业内上千台的客户端,所以就提供了租用式的服务,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Office Live。对于使用过Windows Server Family的人来说,Office Live应该是相当熟悉的,里面提供的服务就如一台小型的Windows Server,上面运行着受限Sharepoint Server和Exchange Server。以后随着Office Live的扩展,可能会有根多原本独立销售的服务平台软件变成以租用服务的方式销售。

2006年8月2日星期三

使用 Google Analytics 统计 Community Server 新注册用户来源

很多人用Google Analytics都不会用到“目标”这一功能,可能都以为这项功能是给电子商务网站用的吧。但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用的功能,能够让你方便的衡量某一特定价值(不一定是金钱),监测该价值的来源。

现在用一个社区(Community Server)来举例,新注册的用户就是一个可衡量的价值。首先进入Google Analytics,在网站配置开启一个新的目标,接着按以下步骤设置:

1.目标地址写上"~/Msgs/default.aspx?MessageID=24",这是显示“注册成功”信息那页的地址,其中"~"指网站根目录的地址,在使用时你必须替代为真实的地址,目标名称写上“用户注册成功”。

2.然后填入步骤1写上"~/user/CreateUser.aspx"和“用户注册表单”,并把必要步骤给钩上。

3.最下面的匹配类型选标题匹配,目标价值输入100。

这样就设置完一个目标了,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1.需要步骤1,是为了避免有些用户不是在注册却无缘无关进入了“注册成功”页,然后就被统计为一个成功注册的用户。同时有步骤1的话也就能统计有多少人开始填写注册表单但最终没有完成注册的。

2.设置价值为100,是为了统计数据上好看。在数据报表上,加之为多少也就意味着每100个来源中有多少个人成功注册了。

设置好后等待几天,你就能够在Analytics看看收集到什么了。在已定义的导航渠道你能够看到所有访客中多少进入了注册表单,其中又有多少完成了注册,没有完成注册的转跳到什么页面了。你还能看一下不同的Referrer以及搜索关键字带来的价值,有些来源的用户数量很多但是价值很低,而有些则相反。

最后,如果你愿意改进Community Server的源代码的话,还可以考虑统计其他价值,例如将用户发帖/回贴的字数作为一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