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gadget”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gadget”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16年6月3日星期五

Eero 无线路由试用感受

由于家里 Comcast 的同轴电缆出口在我的卧室,所以 modem 必须放在我的卧室。这么老的房子显然是没有布好的网线的,而我又不想自己布线所以只能各种 hack。

首先我在我的房间放了一个 AirPort Express,然后我的房间和客厅就能有 Wi-Fi 覆盖到了,然而另外一个卧室覆盖得不好。幸好我室友也有一个 AirPort Express,而且一个 AirPort 能够轻易地设置为另外一个 AirPort 的中继,于是就用两个 AirPort Express 把整个房子都覆盖了。

后来我在客厅放了一台 PC 用来接电视玩游戏,没有无线网卡的台式机只能接有线。怎么办呢?去买了个 Netgear 的 powerline adapter 回来,也就是所谓的电力猫,一头接在我房间插座上,另外一头接在客厅插座上。不在台式机上装无线网卡的一个原因是据说无线的 ping 值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有线,所以会影响联网玩游戏。

然而这样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完美的。AirPort Express 有时候还是会出问题,所以还是要人手重启。最近开始出现各种新一代的智能无线路由,我一直在观望,直到有同事说他有 Eero 的 $50 优惠券,于是我就决定买一组来试试。一组有 3 个,$500 优惠 $50,单个的价格还是比 AirPort Express 贵(但比 AirPort Extreme 便宜),希望是好东西。

IMG_0582

Eero 的盒子跟网站一样简洁,就是强调能够轻易覆盖整栋房子,两层楼多个房间都没问题。

IMG_0583

拆开来之后就能看到 3 个 Eero 在里面,左边第一个写着 Start,这就是要接上 modem 的第一个无线路由器。

IMG_0584

把第一个 Eero 拿下来后,就能看到指引说先装 app 然后跟着 app 设置。把 app 安装好后,还需要先注册个帐号,这其中包括手机号认证。为什么一个无线路由器需要验证用户是真实的个人呢?这有点奇怪……接下来 app 会引导你把 modem 先断电,再把 modem 和 Eero 间的网线连上,最后把两个设备的电源都接上。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把 modem 重启,估计有些 modem 不重启换客户端会有问题,所以宁愿让你重启。

IMG_0585

每一个 Eero 所需要的线缆都在盒子下方。只有第一个 Eero 是带有网线的,因为剩下两个 Eero 只是无线中继,没有考虑过你要接网线。现在新产品的包装都学 Apple,Eero 也不例外。电线和网线的捆绑方式就跟 Lightning cable 一样。

我的第一个 Eero 放在了我房间里,取代了我的 AirPort Express。然后我把第二个 Eero 放在客厅里,用它来扩大 Wi-Fi 覆盖范围。因为放在靠我室友房间的一侧,所以两个 Eero 就足够覆盖了。因为每一个 Eero 上面都有两个网线接口,所以我就在想 Eero 是不是能够同时充当有线网的无线中继。我把台式机的网线接上了第二个 Eero 的网线接口,发现网络确实是连通的,那意味着 Eero 能够把我的 powerline adapter 取代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无线中继对 ping 值影响有多大了。我简单用 SpeedTest.net 测试了一下,发现其实无线和有线的 ping 值一样,甚至和我 iPhone 上的无线 ping 值一样。那意味着无线网玩游戏 ping 值能够保持稳定吗?我不是很确定,所以暂时先接着 Eero 让我玩一段时间的 Overwatch 再说。如果稳定的话就把 powerline adapter 卖了,不稳定的话就换回去。

IMG_2490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作为新一代的智能无线路由,通过 app 管理是免不了的了,不过 Eero 的 app 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非常智能的地方。尽管功能是比 AirPort Express 多一些,但也没有什么非常特别的地方,Eero 有的功能小米路由都有。Eero 号称能够在网络不稳定时自动重启一个或多个路由器,而小米只能设置定时重启,这应该是比小米先进的。但除非能够有记录显示什么时候重启了且解决了问题,否则这就是个完全隐形的功能。

Eero 扩展的网络同时包括 2.4GHz 和 5GHz,不像小米只能扩展 2.4GHz,这是 Eero 更好的地方。当然两者价格完全不能比,一个是 $150,一个是 ¥150。我现在手头上还剩下第三个 Eero,不知道用来干什么好,我又还不至于有钱到能够为了用掉一个路由而买个大房子。毕竟这是价值 $150 的东西,放着也没有用,几年之后估计第二代的 Eero 都要出来了,所以自己用不上的话只能卖掉。

2013年9月7日星期六

Bose SoundLink Mini

Bose SoundLink Mini

之前曾经买过一个 Jawbone Jambox,不过放在家里没带过来,来到之后发现还是想要有个小音箱玩游戏看电影用,于是就又买了一个 Bose SoundLink Mini。之所以不买 Jawbone Jambox,一方面是因为我觉得 Jawbone 的产品质量不太稳定,另一方面我也想试试不一样的音箱效果如何。

Bose SoundLink 是一个无线移动的系列,之前有过蓝牙和 AirPlay 的产品,Mini 是今年的新产品,仍然是蓝牙的,比过去的更小更轻便。我买的时候 Bose 官网已经有货了,但在 Amazon 上面还是预定。新产品,当然是在任何平台上都 $199 不打折啦,因为 Amazon Prime 送货比较快所以我就选择在 Amazon 上面买了。

Bose SoundLink Mini 的盒子里面只有 3 件东西:音箱、底座、交流电充电器。交流电充电器可以接到底座上,然后把音箱放在底座上面充电,也可以直接接到音箱上,这跟当年第一代 iPhone 的底座设计是一样的(现在的 iPhone 就根本没有底座的概念了)。想要用电脑或者车载的 USB 充电?不行,但你可以选择买独立的 Bose SoundLink 系列车载充电器。想要使用 AUX 线缆播放?线缆自备。想要有个袋子保护一下?旅行包也是独立选购的。等一下,那个 USB 口是用来干什么的?那是用来更新固件的,但不能用来充电,而且也没提供 USB 线。简单来说,Bose 的策略就跟 Apple 一样,所有的配件都是卖钱的,而且也都不便宜。(这些配件 Jawbone Jambox 都是送的啊。)

效果如何?挺不错的。我对播放音乐的效果没什么感觉,但用来玩游戏看电影实在是很不错。打 StarCraft II 时我就会把它接上,然后 Terran 的所有机械音效从它那里出来,显然比我 MacBook Pro 自带的音箱效果好多了,打起来也爽多了。至于看电影的话,我喜欢坐在床上看,而我床头靠背的顶是平的,宽度正好能放下它,于是就可以把它放在我的背后,音效非常地好。因为它的振动能够直接作用在床头的靠背上,于是就能达到类似电影院的震撼感,而它本质上只是个小音箱而已。

总的来说,我对 Bose SoundLink Mini 还是挺满意的。所谓 7 小时电池续航能力也能做到,如果不是把音量推到最大的话还能超过 7 小时。它的外观使得它很容易就融入了我这个全是 Mac 和 iOS 的家庭,不会像同档次的某些品牌外观傻傻的。如果你考虑买个 $150 到 $200 价位的无线移动音箱,Bose SoundLink Mini 是个不错的选择。

2011年12月30日星期五

Jawbone UP 测评

感谢 Peter Fang 和他朋友的帮助,我星期一晚上拿到了我的 Jawbone UP。之前我一直对健康类的数码产品观望,最终 UP 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的设计理念足够好——只要你把它戴在手腕上,它自己就能够工作,你根本不需要注意到它的存在。这种纯被动式的产品往往能带来较好的体验,至少不会需要你去折腾。尽管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例如不支持 Fitbit 那样的无线同步,因此每次同步时还是要脱下来的。

UP 发布后,各大网站对它的评价都不错,例如说 The VergeSummer Tomato。随之而来的是,用户反馈说他们的 UP 变砖了(尽管它的形状看起来无论如何都不像块砖),这确实影响了我对 UP 的信心。不过我想,既然变砖的都可以找 Jawbone 免费更换,那买一个回来试试也好嘛,如果真的出问题了再看看谁方便帮忙拿去更换咯。$100 对于一个健康数码设备来说还是可以接受的,于是我就下决心要买一个。

UP 到手后第一件事情自然是拆包装。iPhone 的 app 我早就装好了,但不把 UP 接上 app 就拒绝你使用。UP 的包装设计得还可以,没有任何难以拆开的地方,附件只有一本说明说和一个充电转换头。我把 UP 插到 iPhone 的耳机口后,app 就允许我注册了。首先需要注册一个账号,然后填写你的性别、生日、身高、体重,顺便让你设置你的目标(例如一天睡 7 个小时,走 5000 步,吃 2 餐能让你充满能量的)。完成向导后,你就可以开始使用 UP 了。首次同步时我的 UP 有 49% 的电量,所以我也没去充电,先用一晚上再说。

硬件

UP 的设计很简单,只有一个硬件按钮和两个指示灯,指示灯也仅仅在状态切换时亮一下,以表示你切换到什么状态了。第一天晚上我为了测试运动模式,在睡觉前使用 GAIN Fitness 运动了半小时。在运动前,先双击并按住按钮,UP 就会提示你它切换到运动模式了。接下来的运动过程 UP 会记录下来,不过由于它是戴在手腕上的,那意味着它只能记录上肢有活动幅度的运动,如果你戴着它做俯卧撑它就记录不了什么了。由于 GAIN Fitness 提供的是室内运动项目,包括热身、几组练习、放松,UP 的设计使得它认为热身是最激烈的部分,而放松(主要是瑜伽动作)是最轻松的部分。

UP 的另一个模式是睡眠模式,点击并按住按钮 UP 就会显示蓝色月亮,并且震动提示你模式切换成功。在睡眠模式里,它会跟踪你的上肢运动以便跟踪你是否在深度睡眠。智能闹钟能够利用这点避免在你深度睡眠时叫醒你,而且唤醒的方式也十分有趣——就是让 UP 震动起来。唯一不足是这个闹钟不支持贪睡模式,一旦点击按钮结束震动,就算你继续睡 UP 也不会再尝试叫醒你。

最后,UP 的一般模式只会跟踪你的步数。由于它不像 Fitbit 一样夹在衣服上,所以在你刷牙时它会记录非常多的步数,而在你端着一杯水走时我猜它会记录不到步数。这 UP 为便利性牺牲准确性的设计,不过我觉得如果它能成功刺激你多走动,效果就已经达到了,我那 $100 也不是白花了。此外,UP 的活动提醒功能也能够刺激你多活动。在每天指定的时段内(通常就是坐在办公室的时段),只要你连续若干分钟不活动(我设置为 30 分钟),UP 就震动一下提醒你起来活动活动。

软件

UP 的软件设计显然不如硬件优雅。尽管界面和交互设计得还可以,不过细节处理得还不是很好,性能尤其不行。如此简单的一个界面,在后台打开应用程序多时滚动起来还会卡,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它需要如此多的资源。当然,如果你愿意为了 UP 而关闭所有后台应用的话,这就不是个问题了。

UP 的主界面显示你今天的目标完成度。例如说,如果你设置了一天要走 5000 步,它就会告诉你 4000 步只完成了 80%。在这个界面点击一下,或者旋转屏幕,UP 就会切换到时间轴界面,显示 UP 跟踪的历史记录。

UP 本地会缓存一天到两天的历史记录,再往前滚动的话就需要重新获取数据进行绘图。在这个图表里面,你可以清楚看到自己的活动分布是怎样的——在什么时候进食,在什么时候运动,在什么时候走的路比较多。通过这个图表,你可以反思自己的生活是否合理,然后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在这个图表上点击某一个时间段的话,可以查看该时间段的详细信息。

睡眠记录把你的睡眠时间划分为深度睡眠、浅层睡眠、清醒三个状态,通常进入睡眠模式后都会有一段时间的清醒然后才能入睡。睡眠质量分数我猜想是跟深度睡眠时间长短有关的,至于比例是否有所影响我暂时不确定。

运动记录同样是分成三个状态:剧烈、中等、轻度。我的猜想是,这跟你手臂活动的幅度和频率有关系,但暂时没有通过实验去证明,因为我不想把 UP 脱下来专门做实验并且污染我的数据。

其他

尽管 UP 说自己有一米的防水深度,并声称洗澡的时候也不用脱下来,但考虑到那么多 UP 变砖的事件我还是尽量让它不碰水。洗手的时候我尽量不会弄湿它,洗澡的话干脆就把它先脱下来。

UP 还有带 GPS 的运动功能,不过 GPS 实际上由 iPhone 提供,只是把 UP 的数据一起合并到 app 里面去。考虑到北京的空气质量如此糟糕,我是肯定不会进行任何户外活动的,还是等我回广州后去滨江跑步时再测试这个功能吧。

更新:实测表明,UP 的电力确实能够支撑至少 10 天。我充满后用了整整 10 天,电量还有 20% 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