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8日星期一

赴美工作常识(Part 6 - 绿卡排队)

上一篇《赴美工作常识(Part 5 - 绿卡优先级)》解释完排队的优先级是怎么确定的,以及 PERM 和 I–140 表的意义,接下来就要解释一下队具体是怎么排的以及排到之后的 I–485 表申请。这里必须要有免责声名。因为我不是移民律师,所以我只是说我的理解,法律问题还是需要咨询律师的。

I–485

I–485 表不像 PERM 需要准备那么多材料,但还是要你填的。I–485 表递交时需要一份体检报告,递交后需要去打指纹,有可能需要进行面谈。这些都不是最有趣的,真正有趣的地方在于 I–485 需要排队。

排队

首先,美国法律规定了每年能够发出去的绿卡总数上限。然后,出于多样性的考虑美国法律还规定了一年之内发给同一个国家的绿卡总数不能超过全球绿卡总数的 7%。当然国家大小和人口有区别,想要移民的比例也要区别,结果就是某些国家等待获取绿卡的人数会超过当年 7% 的上限,因此需要排队。现在世界上只有 4 个国家会因为超过这个 7% 的上限而需要排队的。猜猜是哪 4 个国家?

这 4 个国家分别是:中国(内地)、印度、墨西哥、菲律宾。注意香港、澳门、台湾是不跟中国(内地)合并计算是否超出 7% 的,所以这些地区并不会因为超出 7% 而导致需要排队。你的国家是由出生地来确定的,这是一个你这一辈子都改变不了的属性,先获取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籍也没用。如果你配偶的出生地跟你不是同一个国家,排队时两个人的国家哪个先排到算哪个。

具体排队怎么排呢?还是用银行拿号排队做类比,只不过绿卡排队系统用的不是号码而是日期——PERM 申请提交的日期。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早上去银行拿到一个号,上面写着当前时间 10:23,然后窗口显示叫到 10:09,大概就是这样的效果。使用时间而非连续号码的主要坏处在于,你不能通过号码来猜前面还有多少个人才轮到你,因为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 10:23 到 10:09 之间拿号了。

你 PERM 申请提交的日期叫做 priority date(优先日期),如果 PERM 和 I–140 都审批通过了,这个日期就是有效的。有了这个日期,你就可以每个月去看移民局的 visa bulletin(签证告示板)。这里每个月更新一次,公布下一个月轮到什么 priority date 可以递交 I–485 申请。

例如说 2015 年 10 月 的 visa bulletin 显示中国(内地)EB–3 排到 2013 年 10 月 1 日了,而你的 priority date 是 2013 年 9 月 28 日,因为你的 priority date 比当前叫号叫到的日期要早,所以你就排到了,可以递交 I–485 表了。如果当前叫到的日期写着「current」,那意味着不用排队,随时可以递交 I–485 表。

浏览几份 visa bulletin 后,你就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来:EB–1 是无论如何都不需要排队的。EB–2 只有中国(内地)和印度需要排队。EB–3 所有国家都要排队,这是因为 EB–3 的优先级比 EB–1 和 EB–2 要低同时全球范围内符合资格申请的人更多。但中国(内地)、印度和菲律宾排的 EB–3 队伍比其它国家要长,这意味着这 3 个国家申请 EB–3 的人确实多。

如果你观察长期的 priority date 走势,你会发现原来这套叫号系统还能倒退!想象这样一个情景:你拿着一个 10:23 的号,窗口显示叫到 10:25 了。你迅速冲到窗口前,把材料递交进去。同时还有几个拿着 10:22 和 10:24 的人也冲上来把材料递交进去。你以为窗口很快就能把手续办好把结果递出来,结果窗口上显示的数字变成 10: 22 了。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你又可以坐下来等了。在窗口上的数字变回 10:23(或更大的数值)之前,就算窗口另一侧把手续都办好了,批准的结果也不能递出来。

中国(内地)的队伍有时候还会有一个特殊的状况,就是 EB–3 的队伍比 EB–2 长。拿着银行金卡的人都知道,金卡有资格拿贵宾号,但普通号也要拿一个,哪边先排到就在哪边办。如果普通号先排到了,当然是把贵宾号扔了。尽管 priority date 排队时不能要两个号,但一个 EB–2 的 priority date 是能申请降级为 EB–3 的。这就好比说贵宾号有权选择变为普通号。

移民局在估算队伍移动速度时是没有考虑降级的情况的,因此既然系统上显示尚未处理的普通号数量少,那就往前叫更多的号进来。结果叫号后一大多贵宾号主动降级为普通号,窗口发现队伍移动速度过快,就只能停下来不往前叫号。如果降级的人足够多,不仅仅不能往前叫号,已经叫了的号也处理不完,那就会出现上述倒退现象。这正是 2016 年 5 月 priority date 不再往前进的原因,因为降级的人太多了。如果降级的人足够多,下一个人公布的 priority date 就有可能倒退。

申请

因为 visa bulletin 总是提前一个月公布下一个月的 priority date 排到哪里了,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排到了,那是指下个月排到。排到之后就可以准备 I–485 表所需的体检表了。这个体检需要在移民局认可的诊所做,不过这些诊所实在多所以随便挑一个就可以了。体检包括完成指定疫苗的注射,中国人通常都不保留自己的疫苗注射记录,但其实指定的疫苗大多数中国人都打过。熟悉情况的医生会选择抽血进行抗体检测,只要能证明疫苗仍然有效就不需要再打。

递交 I–485 表后,就会收到收集指纹的预约邮件,预约时间和地点都是移民局选好的,如果不接受就必须回信要求更换预约时间,但不能指定预约时间。理论上非预约时间去是不提供服务的,但我听说如果运气好的话移民局也会愿意帮你在非预约时间收集指纹。

在移民局处理 I–485 表的过程中,你有可能收到面谈预约。这跟签证面谈类似,但因为我没有经验所以我也不知道具体会问什么问题。因为绿卡申请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所以主申请人成功的话意味着配偶和 21 岁以下未婚子女也会获得绿卡。如果结婚不到两年的话,移民局就很有可能需要通过面谈来确认这是真心相爱(而非为了拿绿卡而结婚)。

通常递交 I–485 表的同时还是递交 I–765 表(申请 EAD)和 I–131 表(申请 AP)。EAD 就是工作许可文件,拿到之后你就不再受 H–1B 或 L–1 签证的约束只能为指定雇主工作。AP 的作用是这样的:I–485 递交时你必须身处美国,递交后你必须待在美国直到拿到绿卡才能离开,AP 使得你可以在此期间临时离开美国然后再返回。

拿到 EAD 和 AP 后,你所享受的待遇已经接近绿卡了。你几乎可以随意更换工作,你几乎可以随意出入美国。更换工作的限制在于,你还是要维持符合当初 PERM 描述的工作,你不能申请了一份程序员的 PERM 然后在拿到绿卡前放弃程序员工作去卖奶茶。如果绿卡在 I–485 表递交后的 180 天内获得批准,获得批准时你必须还在原来递交 I–485 表时的公司,但超过 180 天后就随意了。至于出入美国的限制,主要在于拿 AP 入境时需要等待漫长(1 个小时)的审查,比拿签证入境还慢。考虑到中国有些边检不认识 AP,不承认 AP 是有效的外国签证(因为 AP 确实罕见),可能导致出境被拒,所以回中国的话能继续申请签证还是继续申请签证吧。

批准

以前 I–485 表的排队只排一次,排到了就可以递交申请,如果递交申请后不幸倒退的话在再次排到之前都不可能获得批准,即使移民局已经处理完这份申请且计划批准。从 2016 财年开始(即 2015 年 10 月开始),移民局把排一次队拆成了排两次队:第一次排的是申请何时可以递交,第二次排的是申请何时可以批准。这样做的好处是,移民局能够根据第一条队排到的人数来预测第二条队正确的移动速度,从而降低倒退的风险。

还是用银行的例子,你拿着一个 10:23 的号,窗口显示 10:25,结果冲上去递交材料的人太多,完全超出了窗口预测的速度,如果按照一条队的做法拿只能倒退。现在分作了两条队,这个窗口显示 10:25 只是说 10:25 之前的号可以提交材料。旁边还有另外一个窗口,要那个窗口显示 10:25 了才代表 10:25 之前的号可以获得批准。收材料的窗口显示 10:25 没问题,递交材料的人过多也没问题,这个窗口停留在 10:25 或者关闭就行了。发批准的窗口这时候已经得知申请过多,号必须慢慢往前叫。

当你看到第二条队伍也排到你了,这就意味着你终于要拿到绿卡了。移民局很有可能已经在你等待第二条队伍时完成了审批,所以只要一排到就能把批准放出来。然后绿卡制卡和邮寄只需要两周左右,你就等着收这样一封欢迎信吧。

IMG_0468

赴美工作常识(Part 5 - 绿卡优先级)

这个系列的第一篇《赴美工作常识(Part 1 - 签证)》是三年前写的,过了这么久这个系列终于要继续下去了。接下来当然时讨论绿卡的事情了。跟讨论签证一样,这里必须要有免责声名。因为我不是移民律师,所以我只是说我的理解,法律问题还是需要咨询律师的。

由于绿卡涉及到排队,所以必须解释优先级。这个优先级就好比你在中国去银行拿号排队,有人拿普通号,也有人拿张金卡出来刷一下然后拿个贵宾号。贵宾号有自己的窗口,所以排队的速度不一样。在大多数情况下,优先级越高的人越快排完队拿到绿卡。当然这样的系统也有失效的时候,就如同银行也会由于拿金卡的人太多导致贵宾号排得更慢一样。

一般来说,通过工作签证来到美国的话绿卡自然是 EB(基于雇佣关系)类别的。在 EB 类别里有 5 个优先等级,分别是 EB–1 到 EB–5,其中最高优先等级的是 EB–1。对于大多数持有工作签证的人来说,只需要关注 EB–1 到 EB–3 就可以了,因为 EB–4 适用范围比较窄,而 EB–5 则是投资移民。

EB–1 下面有 3 个类别:

  • EB–1A 是杰出人才,如果想要申请的话需要准备不少材料来证明为什么自己足够杰出。不少博士会选择申请 EB–1A,为此需要列举自己发表过的论文都有哪些,发表的刊物或会议都有多厉害,以此证明自己。由于杰出与否的判断存在主观性,所以 EB–1A 的申请是无法保证一定通过的。有经验的律师能够帮助你判断你有多大可能申请成功,此外还能帮助你准备材料。
  • EB–1B 与大多数人都无关。
  • EB–1C 只适用于使用 L–1 签证调职美国的跨国企业管理层,但如果你已经在跨国公司的中国分部从事管理工作一年以上,可以考虑通过 L–1 和 EB–1C 获取绿卡,前提是公司愿意把你调到美国且继续从事管理工作。管理工作的定义也是主观的,所以无法保证申请一定通过。

EB–2 和 EB–3 是大多数专业人才能够适用的类别。主要区别在于 EB–2 需要硕士或以上学位,而 EB–3 只需要本科学位。如果只有本科学位的话,5 年当前职业的工作经验也能等同于硕士学位对待,用来申请 EB–2。至于具体工作经验是否符合等同于硕士学位,这是个主观判断,所以不能保证申请必定通过。

在确定好申请的类别后,接下来要分三步来完整绿卡的申请流程。准确来说,这是三份申请,最后一份才是绿卡的申请,前面两份是绿卡申请所依赖的申请。

PERM

第一份申请俗称 PERM,也就是 Permanent Labor Certification(永久劳工证书)。这份申请不是由移民局审批的,而是由劳动局审批的。这份申请是为了证明「美国在指定地区没有足够多的本地劳工符合此职位要求、能够接受此职位且愿意接受此职位,因此此职位永久雇佣一个外国人不会伤害到本地劳工的利益」。

EB–1 是不需要申请 PERM 的,所以可以跳过这个步骤。EB–2 如果符合 NIW(国家利益需要)要求也是可以跳过 PERM 的,但因为是否符合 NIW 要看主观判断,所以没有办法保证申请成功。如果属于需要申请 PERM 的情况,在申请时需要指明到底申请的是 EB–2 还是 EB–3。申请成功之后 EB–2 降级是比较容易的,但 EB–3 就算变得符合 EB–2 要求了升级也很麻烦。

申请 PERM 的准备周期和等待审批周期都特别长。首先为了证明自己符合职位要求需要准备各种证明材料,例如学位证书、教授签字的在读证明、前公司的经理或 HR 签字的在职证明。因为这些材料涉及到要找人签名,所以往往消耗大量的沟通时间。之后公司就要证明本地区要么没有人符合职位需求、要么符合需求但不愿意来。为此公司需要在本地主要报纸招聘版面刊登招聘广告一个月,如果收到简历就需要筛选和面试,最终必须非常公正的拒绝掉。(如果应聘者确实符合条件,那就需要把他招了,然后整个招聘过程重来。)招聘完成后申请才能递交给劳动局,审批往往需要等候大半年,而且公司不能多付钱加急处理。

PERM 申请获批后,或者是符合资格跳过 PERM,下一步就是 I–140 表申请。

I–140

I–140 表用于证明雇主有资本永久雇佣你、有意向永久雇佣你,且你有意向接受这个职位。I–140 表除了签字就不需要你做什么了。正常来说 I–140 需要几个月才能审批下来,但如果公司愿意多付钱加急的话,可以在 15 个自然日内出结果。(移民局保证,如果 15 个自然日内出不了结果的话,加急费用全部退还,且申请的加急属性不变。)

I–140 表的下一步是 I–485 表。这两者是依赖关系,但 I–485 表的递交时机不依赖于 I–140 表的申请通过,只依赖于排队。不考虑排队的话,或者说好像 EB–1 这种没见过需要排队的优先级,I–485 表是可以跟 I–140 表同时提交的。只不过如果 I–140 表被拒了,I–485 表会直接被拒。

如果需要排队的话,在 I–140 申请成功之后队就排上了。在排到之前都不能提交 I–485 申请,所以接下来就要说排队的事情了。我会在这个系列的下一篇文章当中解释排队的事情,如果你不想错过的话欢迎订阅(或 Twitter follow @catchen 或 Facebook like Cat Chen Posts)。

2016年4月13日星期三

Oculus Rift 开箱

一月份预订的 Oculus Rift 送到了,回家立即开箱安装。

IMG_0453

IMG_0454

拿掉彩印的包装后,其实是一个黑色箱子,通过磁铁吸力扣住。

IMG_0455

打开箱子后就能看到头戴设备、跟踪传感器和遥控。遥控类似于上一代 Apple TV 的遥控,可以操纵菜单和音量,但不能进行复杂的游戏交互。

IMG_0456

Xbox One 手柄藏在来跟踪传感器的下面,此外还有手柄用的 USB 接收器和延长线。说明书和 Oculus 贴纸也在里面了。

IMG_0457

所有东西拿出来后,就可以根据网站指引下载和安装软件了。安装向导会把驱动安装好,然后引导用户接线。头戴设备需要接 HDMI 和 USB 3.0,跟踪传感器需要接 USB 3.0。如果显卡只有一个 HDMI,且当前显示器(电视机)已经占用了 HDMI,那就需要找条转接线把 HDMI 转到 DisplayPort(或其它接口)上。

IMG_0458

IMG_0459

之后 Xbox One 手柄还需要一个 USB 2.0 的接口,第一次使用需要和 USB 接收器配对一下。遥控直接启动后就能用。

安装向导会引导用户如何摆放跟踪传感器。尽管推荐的做法是站着玩,但我选择了坐在沙发上玩,跟踪传感器略微仰视即可。之后就是调整头戴设备的松紧了。因为我要戴眼镜,所以我会调到最松戴上后再调紧。一次调好后就不需要再动了,因为再次戴的时候可以利用弹性先拉开再戴上,最后的松紧程度还是跟上次一样。两眼距离也是可以调的,一次调好后不用再调了。

安装向导完成自动进入商店,之后就可以购买游戏(或应用、电影)了。体验类似于 Gear VR,商店有 2D 和 3D 版本,可以在桌面用 2D 版本下载游戏和启动游戏,也可以直接在头戴设备里面用 3D 版本切换游戏。商店暂时只能在客户端里面打开,不像 Steam 能在浏览器内直接购买,想要预览一下现有游戏的话可以使用这个网站

Oculus Store 1

Oculus Store 2

进入游戏后的体验很有趣,但这不是能用文字描述的,所以此处略过。至于是否有头晕(类似晕车晕船)的情况,具体还是要看人。Oculus Rift 跑在我的 980 Ti 上是不存在延时的,但镜头进行特定形式的运动时就会感觉到晕。例如说 EVE: Valkyrie,一款第一人称太空飞行游戏。如果控制机头上下左右,我是不会感觉到有问题的,但如果旋转就会十分晕。尽管玩了一段时间后感觉适应了一些,但长时间玩的话还是会感觉不舒服。当然这仅仅是我的情况,有些人完全不会晕,有些人比我更容易晕。

最后,这里可以有「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与雇主无关」,因为 Oculus 属于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