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书评

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的作者是 Scott Adams,也就是 Dilbert 漫画的作者。提起 Dilbert 的名字很多人都想不起来这是谁,但只要你打开网站一看,你会发现你确实看过 Dilbert 漫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你需要保持充足的 energy 来尝试很多的事情,这样就算大部分都失败了你还是成功的。为了让你保持有足够的 energy,你需要有一套 system,而不能依赖于设立 goals。按照 Scott Adams 的说法,「Goals are for losers」。如果你的 goal 是把体重调整到某个值,那么你看着体重往目标正方向走你就很开心,你看着体重往目标反方向走你就很沮丧,而且一旦 goal 完成了你就又要重新寻找 goal 了。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设定一个 system,对每天怎么吃怎么运动做要求,只要要求做到了你每天都会感到很开心。这样就能保持你的 energy 了。(简单来说 goal 会失败,system 不容易失败,因此不容易造成 energy 流失。)

这本书剩余的部分就是不同的 systems,这些 systems 是 Scott Adams 认为有效的,帮助过他成功的。他的基本观点是,成功是 numbers game,所以他的 systems 都是帮助你增加尝试的次数,优化能够接近成功的尝试。例如说,他认为每掌握一门新的技能,你成功的概率就能翻倍,而这跟你掌握得有多好没有关系。可能你尝试某个创业项目时学会了 web design,尽管这个项目失败了,但掌握一项新技能会让你下一个完全无关的创业项目成功概率翻倍。你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反复获取新技能,成功的概率就会越来越大。

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穿插了很多他的人生经历,而且写得非常幽默。他在讲述比较优势时就提到这本书的定位。他说这本书可以是一本有点幽默的成功学书,也可以是一本有点建设性的搞笑书,但哪一个立场能够让这本书在同类书籍中脱颖而出呢?作为搞笑书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本书的定位是有点幽默的成功学书。因此作者说,如果这本书没有你想象中那么搞笑,那是因为我刻意删除了一些搞笑的内容,避免它被错误地归类。

书里面讲到不同人保持 energy 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中提到了 simplifier 和 optimizer 的区别。如果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是 simplifier 的角色,你就会尽量避免可能引入有风险的因素,尽量保证这件事最大可能做成功。但如果你是 optimizer 的角色,你就会想办法尽量同时完成更多相关的事情。作者说,他妻子就是 optimizer,而当自己是 simplifier 时就觉得 optimizer 做事情的方式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耗费 energy 而且容易吵架。

他假想如果和妻子约另外一家人出去 double date 吃晚饭看电影,他妻子肯定会说要开她的车出去,顺路加油这样明天她上班路上不用加油。然后她妻子还要顺路去饭店旁边的一个商场退一个手袋,这个手袋的 recipe 当初估计没有放好应该是找不回来的,到了商场还要跟人 argue 一番才能退掉。路上手机没电要换妻子的手机导航,但她又在打电话谈工作所以边静音导航边打电话,他无法分清她说「right」的时候是让他右转还是只是回答对方。这导致他转入了上高速的 ramp 而高速堵死了。他们到饭店时迟到了很多,幸好预订的桌子还是留给他们了,吃完晚饭已经赶不上原来想看的那场电影了,所以换了一部电影看。一切看起来都还好,但过程中 simplifier 就会一直处于焦虑状态。

整本书最搞笑的人生经历应该是他来到加州做银行和电话公司的一段了。他有一个 finance 的学位,在银行找了一个柜台的工作,理论上他是 overqualified 的。然而当年柜台账目还是人手计算的,他把数字左边抄右边都抄错,所以他其实也是 incompetent 的。做了 4 个月经理就说你还不提高的话就只能让你走了。他想了一下,要离开柜台职位有两种方法,要么是被炒,要么是被提拔,或许能被提拔呢?于是他看了一下公司内部开放的管理职位,然后写了封信给 VP 向公司提了若干改善建议,并且提出要求晋升。VP 是个爽快的人,直接约他面谈,虽然建议不会被采纳,直接提拔他也不行,但推荐他去面试公司内部其它管理层职位,结果他就面过了。之后他发现公司内的职位他都是 incompetent 的,但他非常擅长于面试,所以每次都能通过晋升来逃过一劫。直到有一天公司内部发了个通知,说出于 diversity 的要求不再提拔白人男性,然后他就只好走人了。

虽然这本书讲的道理并不算是什么非常深刻的内容,但考虑到搞笑程度十足,有时间还是值得看一看的。

2016年8月1日星期一

《The Truth》读后感(Part 4 - Open Relationship)

这一部分属于写了没什么意义,不写又缺了点什么。《The Truth》这本书原本不叫做《The Truth》,而叫做《Good Times》。Neil 最初和 Ingrid 分手后,想尝试通过 open relationship 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初他的目标是深入体验和研究 open relationship 社区,然后好像他当初写《The Game》一样把自己的经历改写为畅销书。《The Truth》大概有小半的章节花在讲他的 open relationship 实验上。

靠前的章节写得比较详细,说他跟 Ingrid 分手后如何进入 open relationship 社区。一开始他拜访了某知名 open relationship 领袖,然后得知了某 open relationship 峰会。尽管对方对峰会的评价不是那么高,但 Neil 还是决定去参加开开眼界,结果发现去的都是老人家,如同邪教一样一丝不挂地参与宗教仪式。Neil 为了保证自己能够晚上准时出席仪式,连晚饭都没有吃就来了,结果饿到忍不住只好吃爆米花。作为专业记者,当然不能因为肚儿饿而离场,但现场画面令他一点欲望也没有。

之后他认识了一个叫做 Nicole 的女人,然后加入了一个三藩市的 open relationship 的社区。(当然是三藩市,还有哪里更开放?)这个社区当然也有自己的领袖,Neil 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一些很常识性的道理,例如 open relationship 必须 lady first。如果你不先让女人体会到 open 的好处你就说你想要 open,那绝大多数情况下女人不会同意。但如果你坚持自己 close,让女人先 open,那冲突就能被缓解。Neil 在这个社区里经历了第一次 Eyes Wide Shut moment,同时明白到为什么这个社区里所有人的身材都那么好。正常人只要成功进入 relationship 就不在有动力去保持身材,但因为在 open relationship 时你还要展示身材给其他人看,所以大家的身材都会保持得非常好。

在有了那么多经历之后,Neil 当然会尝试建立自己的小家庭。这个套路到这里为止还是跟《The Game》十分相似的,就是如何从学徒成长为大师。Neil 从他长长的列表里面选择了来之全球不同地方的 3 个女人,然后在三藩市租了个 3 bedrooms,开始他全新一轮的实验。其中一个女人一来就发现自己其实不是真的能接受 open relationship,想要独占 Neil。然后 Neil 的导师开始跟他们讲道理,说你们要勇于说出自己想要什么,不要顾虑着其他人的感受。在灾难性的一晚之后,导师又跟他们说,你们要习惯接受别人的拒绝,别人拒绝的事情你就要尊重别人的选择。Neil 一开始感觉怎么这两条道理互相矛盾,一开始那么激进后来又变得那么保守。事后他才明白到这两条道理要结合在一起用:如果你想要得到 X,你就不要考虑对方听到你这个想法后会有什么要的感觉,要直接跟对方说你想要 X,但同时你又准备好对方会拒绝你获得 X,如果对方真拒绝了你就要接受。这相当于要把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提升到一个完全不受情绪影响的高度。

在第一个实验失败之后,《The Truth》就进入了快进阶段,一笔带过讲述 Neil 之后众多失败的家庭组建实验。在最后一个失败的实验里面,一名家庭成员情绪爆发时差点拿消防斧砍到另外一位家庭成员。最终 Neil 意识到 open relationship 的实验也是要冒着生命危险来做的,才开始重新寻找新的方案。

Neil 最后一段 open relationship 是跟 Sage 度过的。他觉得 Sage 简直就是自己的镜像,超级了解自己,随便允许自己 open,还照顾好自己,一切都那么的完美。直到有一天 Sage 说她也要享受 open 去了,Neil 就发现自己受不了了。他其实也有自己害怕失去的一面,只是长期以来都没有受到过别人的刺激而已。之后他和 Sage 的感情恶化,在他想清楚准备丢下 Sage 离去时他发现 Sage 已经丢下他离去了。Neil 感慨镜像确实就是镜像,连伤害对方的方式都如此一致。

原本上述所有内容都属于一本叫做《Good Times》的书,但最终事实证明那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这些内容变成了《The Truth》的一部分。

系列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