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5日星期五

华南师大附中(Part 2)

继续吹水。没有重点,也不需要解释。


Untitled

华附当年的升重率是 91%,重点上线率是 89%,这看起来好像不太对。正常来说只有过了重点线但没有被重点学校录取的,反过来是不可能的。这 –2% 的背后其实是保送生。因为保送了,所以一定是被重点学校录取的,但高考成绩如何就很难说了。我就是这 –2% 中的一分子。

我们班的保送比例非常高,同时华附也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正在下滑,所以就尝试说服我们这些保送生好好准备高考,为校争光。很遗憾我到高三的时候已经对学校的激励机制变得免疫,所以一点也不觉得有必要去为了学校而参加高考。每次年级考试的时候,看着获得小语种保送的同学来负责监考就觉得忿忿不平。

政治课的老师跟我们说「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不参加高考人生是不完整的,就好像女人没有生过孩子一样。」我心想,如果这一理论成立,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事情能够让人生不完整,我显然不可能全部都不 miss 掉,所以很可能我的人生已经不完整了,那我在意高考干什么呢?

基于这种心态,习题课上发下来的卷子我都是直接叠起来放抽屉里的。高三结束时我有一大堆空白的习题卷,可惜没有人想要。语文老师曾经尝试把我们几位不做习题卷的学生带到教师办公室逼着做,结果当然是收效甚微!然后我们继续无视习题课。在我记忆中习题课是一种很无聊的存在。习题卷不是作业,所以不会收上去也不会批改。(作业我还是准时交的。)上课发试卷,下课发答案,多数人答错的题目下次课讲解,少数人答错的题目互相交流。

我的高三战略目标就是让我的模拟考成绩软着陆,不要太费脑筋,也不要惹麻烦。事实证明这个目标是错误的!我们班上一位很欢乐的保送生,模拟考成绩直接硬着陆,然后学生处主任找他谈话,打探他是否乐意不参加高考,当他爽快答应后这位老师犹如放下心头大石。事后回想这很有道理啊,学校知道你会拉低平均分当然不希望你参加高考,我这样给予学校虚假的希望是不对的。


我的高考成绩不上重点线岂不很难看?其实没所谓的,保送生的档案里没有高考成绩单。当时我们收到高考成绩单后,非保送生可以复印留底,但原件由学校放进档案。保送生自己拿着原件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既然高考成绩单不在档案里,那么其他渠道基本上也就查不到,这场考试对我来说相当于不曾存在过。之后任何表格要我填「高考成绩」,我一律写「免试保送」。


我的高考语文选择题正确率一直都非常可靠地恒定在 50%。这个样本空间并不小,包括很多我高三做过的习题卷。(选择题这种不是特别费脑筋的题目还是可以做一做的。)

高考语文选择题的设计模式是这样子的:四个选项里面必须有两个显然是错误的,剩下两个必须难以判断正误。这个模式简直就是为了量身定做的。我总是能够轻易地排除两个错误的,然后无论如何都无法分辨剩下两个。我曾经试过非常认真的做完一份只有选择题的考卷,结果正确率是 50%。我也曾经试过非常心不在焉的做完类似的一份考卷,结果正确率还是 50%。

面对这样的结果,唯一符合逻辑的做法就是从此不再花时间在选择题上,因为潜在收益为 0。没有必要去纠结两个选项中哪个是正确的,因为统计结果已经表明我是不可能区分得出来的,而多花时间毫无帮助,所以随便选一个就行了。

系列索引: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