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的《程序员》(感谢CSDN赠送)与《时尚先生》
在我眼里,《程序员》和《时尚先生》是目标受众不同但定位相似的两本杂志。《时尚先生》中国内地版遇到的问题(相对美国版的Esquire而言),《程序员》或多或少地也会遇到。
谁为杂志买单?
你上街买份¥1的报纸,搞不好还送你一瓶水,你觉得这份报纸的制作成本是谁买单的?难道是你买单的?除非你想着的是,报纸是国有的,国家是人民的,你也有一份。准确来说,你在报摊看到的各种报刊杂志都是由广告主买单的,你支付的价格只是个象征性收费,这些钱根本不足以回本,没有广告主也就没有这些报刊杂志。因此,一本杂志要活下来,首先要有广告主为它的生存买单。广告主为何要为《程序员》的生存买单?肯定是因为广告主能够有所收益嘛,例如说使得读者购买广告主的商品,或者是使得读者试用广告主的服务,也可能是为广告主建立特定的品牌形象。无论如何,《程序员》总得为广告主带来收益,否则广告主没理由要养着它。
现在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广告主,你选择投放广告到Google还是Baidu?当然是哪个效果好投放到哪个啊!Anders Liu提到《程序员》曾经还有两个兄弟叫做《CSDN开发高手》和《MSDN开发精选》。假如你是广告主,你要在这三本杂志中选一本投放广告,你会如何作出选择?我想答案还是一样的,哪本的投放效果好就投哪本。
《程序员》上面曾经有过Visual Studio、DB2的广告,也曾经有过不少控件组件的广告。然而,作为程序员的你是否真的有购买过Visual Studio、DB2以及第三方控件组件,又或者建议公司购买?我想绝大多数程序员都不会选择个人购买,建议公司购买的也甚少。因此,无论《程序员》能够覆盖到多少真正的程序员,都不能为广告主带来真正的价值。与其将发行量浪费在购买力低下的程序员身上,不如直接瞄准有权左右公司购买行为的高管。
回到刚才的问题,如果摆在面前的是面向高管的《程序员》和面向程序员的《CSDN开发高手》和《MSDN开发精选》,作为广告主的你会怎样选择?答案应该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吧。
杂志做给谁看?
《时尚先生》是做给哪些男性看的?当然是做给有购买力的男性看的,否则为何能有那么多的广告主愿意向它投放汽车服饰广告,没有这些广告又如何支撑起一本杂志的制作成本。《程序员》是做个哪些程序员看的?当然是做给有购买力的程序员看的,道理是类似的,我就不再复述了。那么到底哪些程序员有购买力?有购买力的前提是有可供支配的资金,这既可能是公有的,也可能是私有的。例如说,假设你能够影响公司的采购策略,服务器选用HP还是Dell,个人桌面选用Windows、Linux还是Mac,开发平台选择.NET还是Java,那么你就是有购买力的,《程序员》也就是做给你看的。这也正是《程序员》现在瞄准的市场。
相对来说,私有财产的购买力是无法跟公有财产比的。你不可能指望程序员个人去购买Visual Studio,你甚至不能指望程序员个人去购买控件,程序员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消费通常也就覆盖到图书市场,偶尔有人好像Jeff这样的会买Kindle和原版书,也有少数人会自费参加一些行业性大会。
在这里面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程序员收入越高越不需要把自己的收入投入到职业发展里面去,因为高收入的程序员都在大公司的重要岗位上,公司都愿意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做投资。因此,说到底,与程序员职业相关的各项支出大多由公司支付,Windows服务器是公司买的,Visual Studio也是公司买的,去参加TechEd的门票是公司买的,书架上的那本《代码大全》也是公司买的。
综上所述,《程序员》就是做给那些决定怎么把公司的钱花掉的人看的。如果你不属于这部分人,你是否阅读《程序员》,阅读之后有什么想法,都不会对杂志本身产生什么实质性影响。
杂志为谁而做?
Andres Liu说《程序员》借人物提高知名度,同时也帮助人物提高知名度,这个模式就跟时尚杂志一样嘛。李开复登上《时尚先生》封面,对谁有利?当然是对双方都有利啊——李开复在这个时候需要出镜来促进自己的新事业,《时尚先生》也需要这个话题来满足读者的需求,甚至吸引潜在读者中的李开复粉丝。举个更遥远的例子,Playboy也是采用同样的模式,所以才有那么多名人愿意接受采访,所以才有那么多美女愿意接受拍摄,自然Playboy本身也很出名。你看到Playboy上的美女,会觉得她们是在沽名钓誉吗?你根本就不在乎这是不是沽名钓誉,你在乎的只是美女本身。因此,如果包包觉得《程序员》上的人物都是为了沽名钓誉,这只能怪他自己没站对角度来看问题。站在看美女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物,他们是否沽名钓誉与我有何关系呢?
我相信,美国的电视电影导演不会在乎美女上Playboy是否为了沽名钓誉,能通过试镜的都是合适的演员,Playboy只是提供了一种第三方认可外加选拔来源而已。我也相信,中国的公司不会在乎程序员上《程序员》是否为了沽名钓誉,能通过面试的都是合格的员工,《程序员》的作用自然是和Playboy一样。
小结
为什么我选择在包包跟Andres Liu的争论过后那么久还来讨论这件事?我只是希望大家明白,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多种多样的。程序员往往比较理想化,因为代码总能按照理论的方式运作,但把这种理想化套在《程序员》的真实运作上就不可行了,或者套在一些更复杂的商业场景上就很容易出错。举个例子,你觉得CCTV为什么喜欢曝光Baidu和Google的搜索结果问题呢?有很多人很单纯地认为,在竞争对手之间,一方受损肯定使得另外一方获利,因为这是个零和竞争。但在这不是一个封闭的零和竞争,把视觉锁定在这样一个竞争之内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是对的。不信?我可以提供一些信息来拓宽你的思路。国内的传统媒体都喜欢负面新闻,当别人陷入公关危机的时候,就打个电话给对方的公关部门,“我们已经写好了整版你们的负面新闻准备付印,你们有计划增加明年的广告预算吗?”这使得一些公司投放广告只是为了跟媒体建立共同利益关系,限制媒体无法作出伤害自己的行为,否则媒体自己也会受到伤害(我营收减少股价下跌还哪有那么多广告预算给你)。
尝试换个角度看问题,你自然能够得出不同的结论。在你想要对一个你觉得很简单的问题下定论的时候,为什么不尝试换个角度再看看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