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月2日星期一

SNS的两个业务重点

1.Personalization,也就是个性化。这是很多SNS发展起来必须要做的东西,例如提供Blog、Podcast服务啦,提供个性化主页(也就是不允许你设计HTML但是允许用它提供的组建简单设计,例如MSN Space)。为什么要允许个性化?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SNS甚至Web 2.0的重点就是人人参与,人人有股份,所有人人都要推销自己那一部分顺带就推销了整个整体(上次任敏跟我说这东西现在有个名字,叫做“??公关”,“??”是什么她也忘记了)。

有一句话,叫做Every one would be famous for 15 seconds(人一生中总有15秒钟的辉煌),或者叫做15 seconds of fame。而做Blog/Podcast的,有人说甚至包括参加超女的,都是为了这15 seconds of fame??赢了就是一辈子的fame,输了也算体现了15秒的。

所以允许个性化,允许张扬个性很重要,这是任何一个Web 2.0项目成功的关键。不要强迫用户行为符合某些“业务逻辑标准”,最好他们什么都能做,无论做什么都能体现个性:Blog发表是一种自由的方式,自定义门户页是一种自由的方式,tag则是我认为至今为止最自由最突破业务逻辑限制的方式,至少在Web上是。我们期待Web上能够看到好像Lionhead Studio的Black & White甚至是The Movie那样高自由度游戏的使用方式(详细可以看我那篇《关于模拟游戏和Spore》中关于Game plays men的部分)。

2.Social Network,这就是SNS本身的业务,而其重点我认为是Karma和Testimonial/Review。Karma直接翻译就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也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将影响到你将来的命运。例如你曾经如何对别人,那么在Social Network上就会反应过来别人对你的Rating和Review如何,而且这些Rating和Review是“不可拒绝”和“相对匿名”的。(“不可拒绝”指的是在现实中有人要在你背后说你坏话,你是绝对阻止不了的。“相对匿名”指的是发表对你看法的人在他的人际圈中可以是实名发表,但对你来说这个影响源头是匿名的、不可知的。)

例如Orkut,我认为最好的一个SNS,当初能够赢Friendster我觉得仅仅就是因为它加上了Karma和Testimonial这样好玩的小功能。至于iKarma,这样一个为了Karma和Review而存在的SNS,属于纯商业性关系型的SNS所以不做个性化部分,能否单纯靠Karma服务而存活,暂时还很难说。

Karma一个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允许你个性化,你做什么都可以,我不从系统层面或者管理员层面给你设置任何游戏规则,真正的游戏规则是好像社会道德那样来自每一个人对你的看法而造成的约束。如果一个论坛,不是通过论坛过滤禁用词,也不是通过管理员惩罚使用禁用词的用户,而是通过Karma这样的方式来提高使用禁用词的代价,那么每一个人都会明白发表禁用字不仅仅是系统会拦截或者管理员会不爽,每个用户都会对我不爽,那我还是不要发好了。

R3Y设计里面基于发送者的贝叶斯统计和垃圾过滤也是基于类似的思想,我不会说因为机器根据统计觉得你的是Spam就是Spam。而仅仅当你的朋友觉得你的消息是Spam时我才帮助他阻止你的信息;但是如果有另外一位朋友觉得你的不是Spam还非常乐意为你转发,那么你的消息还是能够畅通的发送给那位朋友。然而总的来说,决定你发送的消息是否为Spam的不是系统,而是其它人,这比起Google所谓的“系统结果决定一起,不参入任何手工结果”更加进一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